经济危机之下,谁最该反思?
(2009-01-08 14:40:13)
标签:
经济危机毕业生就业教改高校教育杂谈 |
分类: 《海滩拾贝》合辑 |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终于开始以某种规模迅速蔓延开去,华尔街金融的全盘崩溃,终于让我们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经济危机”,已真切地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朋友,你可以醒醒了,面对现实吧!是嘲讽,也是自我安慰。
从校园里刚走出的我,事实上还无法体会到这种影响,总是对这个世界心存美好与希望。但是现实往往最喜欢伤害无辜的小心灵,这个世界是残酷的,你越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期望,现实就越是将你不断打击。无疑,这个时候最应该唱起那首 “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的人,则是那些不知未来在何方的高校毕业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了。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2009年全国的就业形势足够严峻,光是数据看着就让人觉得缺少安全感。出台的7条措施确实挺合理,但对于曾享有“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真的能欣然接受,“响应号召”吗?时代真无奈,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我们,何时也成了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却需要专门的措施来“援助”我们?
我们可以将所有不好的形势与结果,都怪罪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下,我们也可以冠冕堂皇地对着父母说,你看,那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呢,所以我也只能先做“啃老”一族了。我鄙视那些面对困难而不寻找解决方式的人,但我也不得不为这些人愤愤不平,为什么经济危机之下,高校毕业生成了这个时代里最无奈与不幸的人?
经济危机之下,谁才最应该反思?
又开始酝酿教改了,我似乎又对此抱有了希望。经济危机的来临,只是将中国早已存在的问题,加速与扩大化了而已,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这个放大镜,放到了我们面前。但是,真正该反思的不仅仅是那些毕业生吧?虽然这个群体也有自身不足的地方,我们承认。
上个世纪末的高校扩招政策,在当年的高调宣传之下,终于演变成如今每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的极具增加与历年积累,一个教育的恶性循环;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乱开专业,伴随着对某些学科的极度追捧,让毕业生对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工作一片茫然,未来无望;大学课程内容的教学陈旧老套,让大学生深感只是前一个学习阶段的重复,四年里没多少收获,感叹着“是大学上了我,还是我上了大学”。
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让很多处于落后地区家长,仍将孩子考上大学视为某种“光耀门楣”,读完大学就一定会“很出息”,殊不知外面的世界早已不同。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脱离实际需要,在对高校尤为偏爱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让很多不具备学习潜质的人在社会中处于两难境地;对于高学历的崇拜,让很多年轻人在人生发展上迷失了方向,耗费大把大把可以创造人生价值的时间与机会,这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非要成为教授和专家的。当原有的“精英教育”因教育者“普度众生”愿望开始,就变成了看似整体水平上升的大学教育,那么原来的“精英”也只能蜕化成平平大众,褪去著名高校的光圈,也不过回归于大学毕业生的本位。因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显,不过是顺应前因后果的必然现实。
“鲤鱼跳龙门”对于先进的城市期望与落后城乡之间的PK,种种优惠措施,真能感动广大学生投入怀抱吗?走出落后地区的我们,真得愿意回去从基层做起,做到心态平和吗?我期望可以如此,也许,那些地方可以找到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与价值所在。
但我更想问,如果我们怀着平等的城市与镇乡,甚至是偏僻落后地区同等的人生价值观,在我们用更少的学习时间,拥有足够担负起相匹配工作的能力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投入如此之多的教育资本,却只是达到2年就可达到的同等结果,而要去做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呢?如果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是700万,如果每个人耗费的时间平均是3-4年,研究生6年,那如果把能在其中节省平均0.5-1年的时间,用投入到教育上的资本,去解决落后地区的根本性问题,那么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经济危机,也许,也是给了我们一个发现问题,冷静思考的机会,特别是对于教育改革者,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者。也许在股市预支未来财富的梦想破灭之后,我们更可以涅槃,去拥有一个更理智的头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