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应惠普和创业邦联合举办的“印要不一样,才能赢得不一样”创业故事征集活动之邀,聊一下我“不一样”的创业故事。《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中我曾写过关于幂次法则和黑天鹅事件。有一个耳熟能详对幂次法则的描述就是80/20法则,即“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在一件事情的发展与结果之中,80%的价值是来自20%的因子,其余的20%的价值则来自80%的因子。比如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价值,80%的收入来自20%的商品,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等等。幂次法则真正勾勒出,不平等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属性。
显然,我们如果都是函数表里的一个随机变量,这个随机变量肯定都希望干那20%的事,成为那20%的人。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就得知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成为Power Law 表中最汹涌的那一小撮变量。根据《黑天鹅》中的分析,这样的随机变量需要有两个重要特点:
1. Scalable 可扩展。我理解是病毒式放大,可做乘法。
2. Self-reinforcing 自我强化。我理解是正向循环,马太效应。
这里撇开世界大事,只谈个人发展,如果把幂次法则放到生活里,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你用一小时做了一件事,通常这件事做完以后的影响和效用都非常短暂,做完即止。比如吃饭、唱K、逛淘宝、玩游戏、看韩剧、打扫房间这些事,只能高兴满意一小时,但是属于不重要不紧急,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坏,影响无法深远,更无法在未来生长出更多成果。
如果你读书、学习、锻炼、专注兴趣,用一小时勤恳地做一件长线工作,或者是选用具备高效性能的工具,那么这类事情的影响和效用需要通过长期累积才能显现,属于重要但不紧急。我认为这类事情真的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属于幂次法则的土壤,负责给出足够的酝酿和蛰伏期,只有它们能为黑天鹅事件的时间点提供发生条件。
所谓黑天鹅事件,是指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的事件:
1. 不可预测,具有意外性。
2. 造成极大影响。
3. 事后回头看,觉得其发生符合逻辑。
“黑天鹅事件”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数次国际性经济危机的源头事件。但我觉得,朴素人生中也可以充满黑天鹅事件。
例如在这次创业征文活动中的视频中,主人公女孩利用纸张创作并创业,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用高效的打印设备(正是活动举办方以高印量,快速打印和便捷的无线直连打印取胜的惠普小超人打印机)随时将灵感记录并进行创造——那么她这段单位时间的效能和对她人生的影响力,很可能会完胜任何其他人生时刻。你未来的推演将起始于这一刻,这一刻内你的正向成果将会被无数次地提及、使用和放大,直至改写你后面的整个人生。在过去,我们可能称之为“Big Day”,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Big Day”这词不足以形容这种放大,在《黑天鹅》里面,它被称作“Black Swan Event”。
因为移动互联网,幂次法则在这个时代得以空前来临。但就人生中的黑天鹅事件而言,我认为我在自己身上验证了它。我的黑天鹅事件时间点非常明确,发生在2008年11月3日,我的三十岁生日到来那一天。
但那一天的我对此毫无察觉。我大概还记得好像是午后想着自己的新年龄,竟然还在床上无所事事地躺了一会儿,然后打算起来泡一壶红茶,在向茶壶里汩汩倒着开水时,看着蒸汽升腾,我获得了一个闪念。在这一章的开篇,我把这种时刻统称为决定性瞬间。但在这里,可以说若干瞬间中的最初的那个,就是黑天鹅事件的诞生时刻。
于是我坐到电脑前开始打字,一条一条写出我从生活中习得的教训集锦,用了一小时,不间断地打了三十多条,最后把整篇教训集锦命名为《写在三十岁到来这一天》,然后在当时流行的在线聊天软件MSN上,随手发给了两个比较亲近的人。
之后,幂次法则开始了。在2008到现在的七年间,这篇教训集锦被连绵不绝地疯转在各BBS上,各Blog上,各公司转发的邮件里,各短微博,各长微博,各微信朋友圈,各公众号,冠以各种各样断章取义的惊悚名字,比如《美女CEO说,不要太高傲,大家都是出来卖的》。我知道的是,在我认识的人里,所有人都在不同渠道看到过。
在教训集锦被疯转的第二年,有出版社建议我写书,把教训前面的故事写下来。2009年底,我写完了第一本书,书名争执不下,最后很不情愿地定为我觉得十分恶俗的《女人明白要趁早》。这是“趁早”第一次出现。整个书名里,我真正喜欢的是“趁早”两个字。
然后,《女人明白要趁早》就成了畅销书,上个月我在香港转机,还看见这本书在PAGE ONE书店的畅销榜上位列第四,已经畅销了六年。既然成了畅销书作者,出版社必然劝我继续写,于是后面又出版了第二、三、四、五本了。
在《女人明白要趁早》出版后的第一年,我还在继续开小公关公司。但第二年,我就开始设计制作现在“趁早”品牌的核心产品效率手册,开始涉足文创行业。
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天赋、原生家庭、生存、兴趣、环境、资源,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一个人做出那一刻的选择?
如今我在想,“趁早”的由来,可以作为答案的一种可能。
2011年底,我决定印制一批效率手册给客户做新年礼物。我是效率手册的重度用户,从来都认为效率手册是个平凡但实用的小工具,既可以承载思想,开发成本又低廉——团队有设计和印刷监督人员。于是效率手册的制作进入流程,一切按部就班推进,与其他的制作型项目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在这个项目里,没有来自客户的意见和制约,一切是我与团队在做选择和决定,效率手册里出现的每一个排版每一处设计,都可以是肆意而主观的——这对于乙方来说,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奖赏。
在决定制作数量时,有人建议制作3000本,其中500本当作赠送礼物,其余在淘宝卖掉。虽然那时我从未有电商基础,但还是采纳了这个建议。之后公司在淘宝开了一个店,起名为“趁早小店”,没有装修,全无经验,但还是在2011年11月,开通半个月后,卖光了所有效率手册。
上架开通的前几个小时我记忆深刻,兼当客服的姑娘紧张得不知所措,我到她的电脑前一看,卖家旺旺正在疯狂闪动,眼见窗口迅速形成了密集层叠。我被那景象震惊了,或者说愚蠢的我曾低估了电商的力量。
第一年的“趁早小店”是蒙的,客服、包装、快递,团队全是外行,办公室杂乱无章,大家却因为新鲜感和战斗状态而激动。一切都突如其来,一切都在实战中摸索。
到了2012年,所有的2011效率手册反馈渐渐回来,当收到上千个关于2013效率手册的询问时,我意识到在这一条路上要继续向前了。
几年间,除了效率手册,小店里的产品线逐渐添加,但添加得非常缓慢和主观。像最初的效率手册一样,小店里只有平凡而实用的工具。概念也只有一个,Shape Your Life,一切都关于更丰富、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
当“趁早小店”里的产品超过几十万人购买的时候,拥挤的库房早已不是几年前的样子,市场、服务、产品质量也不再是一个我和团队闲暇时的游戏。2013年,“趁早小店”重新规范了包装、物流、客服,既然这个行业选择了我们,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认同和支持的人,“趁早小店”决心走上正规化道路。
随着畅销书的传播,我的读者越来越多。2013年5月,出版社为我在上海做了一次读者见面会。会上我见到一个读者,瘦小白皙,她站起来手握麦克风,还没张口就哭出来了。她告诉我和现场所有人,三年前,在她怀孕时,先生被诊断出严重的抑郁症,家庭随时跌入贫困,面临解体。她是如何在过去三年中反复地阅读我的书,用一己之力做出人生选择,舍弃收入无法突破的白领工作,用开网店来维持家庭。她说她今天站到我面前,是要告诉我,现在三年过去了,她的店已达金冠,在同类中排名第二,营业额近亿元!近亿元啊,我和大家都呆了!
当她讲完她的故事,我和在场所有人基本都哭了。因为我的书,我被很多人当成了榜样,但我始终觉得我的人生要务是开好自己的公关公司。因为自己知道,我有很多人性的弱点,所以不愿意持续公开暴露自己的蠢,也怕为别人负责。但上海读者会上的姑娘让我相信,纵然有弱点,但如果一个小优点被传播和分享出去,有多大的力量。因为她,和更多我没有见过面的她们,我愿意做一个励志大姐。我是一个励志大姐,从那天起,我开始认同了自己的另一个名字:潇洒姐。这原本是第一本书中我为第一人称的主人公“我”起的名字,但我意识到,潇洒姐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一种生存意志,是一种双脚站立在世界上的精神。
2013年6月,从上海回来,我注册了“趁早”。那天上海姑娘的故事,是我决定做“趁早”的决定性瞬间,我接受了我的使命。
2013年8月18日,在天津的海河边,我又做了一个决定,全面暂停公关公司业务,全体团队转型做“趁早”。两年间,我又学到了一些道理:有些事是不能慢的,要杀伐决断,立即行动;有些事是不能快的,要沉静谦卑,酝酿等待。往前走,得失取舍,时间看得见。
做完决定两年后,2015年8月10日,“趁早”完成2000万元首轮融资。从2008年11月3日下午的一篇教训集锦出发,幂次法则一直在发挥作用,“趁早”的前传告一段落,我和团队走上新征程,一切刚刚开始。
究竟是“天赋、原生家庭、生存、兴趣、环境、资源”中哪些因素导致我和我的团队承担了“趁早”的使命,已经很难说清。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发展、演化、蝴蝶效应、黑天鹅事件、无心插柳、水到渠成,朝前走,终有一天串起了点滴。
人生关键处只有几步:生活只是少数黑天鹅事件影响的累积结果。如果你正在创业,或许你可以写下自己“不一样”故事,地址链接:http://redirect.yuanruish.cn/Q.aspx?i=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