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小店】的由来

标签:
杂谈 |
二十出头的时候,我在一家公关公司上班,执行过许多行业论坛。某天,在会后整理名片时,我脑中萌生了一个问题:天赋、原生家庭、生存、兴趣、环境、资源,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性的影响了人们对行业的选择,人们是如何被分工到这些截然不同行业的?我作为个体,又如何遵循这些规律找到行业呢?
以上是个小追忆,今天我在想,【趁早小店】的由来,可以作为答案的一种可能。
2011年底,我决定印制一批效率手册给客户做新年礼物。我认为效率手册是个平凡但实用的小工具,既可以承载思想,开发成本又低廉——团队有设计和印刷监督人员。于是效率手册的制作进入流程,一切按部就班推进,与其他的制作型项目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在这个项目里,没有来自客户的意见和制约,一切是我与团队在做选择和决定,效率手册里出现的每一个排版每一处设计,都可以是肆意而主观的——这对于服务性行业来说,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奖赏。
在决定制作数量时,有人建议制作3000本,其中500本当做赠送礼物,其余在淘宝卖掉。虽然那时我从未有网购基础,但还是采纳了这个建议。之后公司在淘宝开了一个店,起名为【趁早小店】,没有装修,全无经验,但还是在2011年11月,开通半个月后,卖光了所有效率手册。
上架开通的前几个小时我记忆深刻,兼当客服的姑娘紧张得不知所措,我到她的电脑前一看,卖家旺旺正在疯狂闪动,眼见窗口迅速形成了密集层叠。我被那景象震惊了,或者说愚蠢的我曾低估了电商的力量。
第一年的【趁早小店】是懵的,客服、包装、快递,团队全是外行,办公室杂乱无章,大家却因为新鲜感和战斗状态而激动。一切都突如其来,一切都在实战中摸索。
这使我想起了5年前看过的那本科普读物《世界是平的》,当时合上书我只读懂了一个命题——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如果再不凭借互联网作为平台和工具做事,就太晚了。【趁早小店】的开通,让我一下子真正懂了这个命题。
到了2012年,所有的2011效率手册反馈渐渐回来,当收到上千个关于2013效率手册的询问时,我意识到这一条路走上便要继续向前了。
两年间,除了效率手册,小店里的东西逐渐添加,但添加得非常缓慢和主观。像最初的效率手册一样,这里只有平凡而实用的工具(书和白Tee,也都是工具)。概念也只有一个,Shape Your Life,一切都关于更丰富、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
当【趁早小店】里的产品超过几万人购买的时候,拥挤的库房早已不是两年前的样子,市场、服务、产品质量也不再是一个我和团队闲暇时的游戏。2013年,趁早小店重新规范了包装、物流、客服,既然这个行业选择了我们,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认同和支持的人们,【趁早小店】决心走上正规化道路。
回到开头,究竟是“天赋、原生家庭、生存、兴趣、环境、资源”哪些因素导致我和我的团队启动了【趁早小店】已经很难说清。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发展、演化、蝴蝶效应、无心插柳、水到渠成,朝前走,终有一天串起了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