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远流长的上饶戏曲文化

(2015-09-29 15:52:58)
标签:

上饶史话之地方文化

戏曲文化

历史

  http://s6/mw690/0017E13Rzy6USZttvZb15&690

早在北宋,上饶就出现了戏曲创作和演出。北宋德兴的董颖、元代鄱阳的汪元亨、清代铅山的蒋士铨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戏曲作家。弋阳腔、婺源徽剧、玉山班、饶河班、信河乱弹腔等,是川剧的高腔、湘剧高腔、麻城高腔、京腔、赣剧等众多剧种的源流和鼻祖。自宋以来,赣东北各地先后建了各类戏台,到清代达400多座,据1982年的调查尚存的有189座。

http://s3/mw690/0017E13Rzy6USZxAbMSd2&690

中国戏曲高腔鼻祖弋阳腔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简称“弋腔”,它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产生于弋阳县,是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流传至今,至少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与弋阳腔相近的诸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声腔系统,被中国戏曲史家称为“弋阳诸腔”,而弋阳腔自然成为高腔之源或高腔鼻祖。

http://s1/mw690/0017E13Rzy6USZz9fuo60&690

弋阳腔有着丰富多彩的剧目。有表演目连救母故事的《目连救母》戏文,后弋阳腔的连台本戏包括原有的《目连传》在内,一共有12种,比如《目连传》《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等等。这种连台本戏的出现,为弋阳腔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对弋阳腔的传统剧目进行积极的挖掘和抢救,使这些剧目重现舞台,如《珍珠记》《卖水记》,折子戏《江边会友》等等。弋阳腔的剧目,多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反映和表现当时的政治斗争,暴露当时的社会黑暗,谴责当政的权臣和宦官,剧目反映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

http://s3/mw690/0017E13Rzy6USZAImfUf2&690

弋阳腔的脸谱既保留了明代脸谱的传统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与发展。在色彩运用上,弋阳腔脸谱一般都是依据人物采用红、白、黑三色;在脸谱结构上,一般都是由眉、眼、鼻、嘴和脑门等12个部分组成。20065月,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8/mw690/0017E13Rzy6USZD420f47&690

京剧的源头之一婺源徽剧

婺源徽剧,京剧的源头之一,属皖南徽剧的“石牌”流派,是一个富有特色、流传广泛的剧种。它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风味的西皮、高腔和昆腔,汲取了各种优秀戏曲艺术之精华,并逐步丰富发展起来,地方色彩较浓。其剧目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 的成分浓,雅俗共赏

http://s3/mw690/0017E13Rzy6UT0iCz4K62&690

婺源徽剧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艺人继承了目连戏武技高超的传统本领,形成婺源徽戏剽悍粗犷的风格。据记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过80大寿,调集徽剧戏班入京祝寿,婺源徽剧班就是其中一个,引起轰动效应,此后四大徽班进京,取代了当时主宰北京的秦腔地位,并最终产生了京剧。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婺源县徽剧团是当时全国两个徽剧团之一,挖掘和收集了传统剧目《昭君和番》《斩经堂》《水淹七军》《扈家庄》《百花赠剑》《盗令三挡》《北河祭旗》等400余种,整理曲牌800多首、脸谱50多个,同时还创作了大量品格高雅、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为繁荣婺源文艺事业做出贡献。1959年,婺源徽剧团以徽剧《汾河湾》参加古老剧种赴京汇报演出,受到高度评价。

http://s10/mw690/0017E13Rzy6UT0kQdJLa9&690

婺源徽剧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婺源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4/mw690/0017E13Rzy6UT0nga7993&690

东西部互融的唱腔信河乱弹腔

信河乱弹腔,源于清初梆子乱弹腔,唱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他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著名的代表曲目有《梁祝姻缘》《还魂记》《四郎探母》等优秀传统剧目。

http://s16/mw690/0017E13Rzy6UT0vzbLp3f&690

信河乱弹腔以上饶县为中心分布,是以舞台演出为主。信河乱弹腔含多种声腔,长期交流,互融互存,渐而组成高、昆、乱三合班, 闽浙两省称它为江西大戏。信河乱弹腔主要曲调是秦腔、拨子。初以月琴伴奏,后改为胡琴,又改为小唢呐托腔,夹以竹梆击节,高亢激越,凄楚悲愤。信河乱弹腔戏中还有锣鼓音乐与吹打音乐两大类。信河乱弹腔戏乐队,俗称文场、武场,文场有上手、二手、三手。信河乱弹腔的角色行当,初为十四行,民国时发展为五花、六生、六旦,另有手下三堂,即四龙套、四背褡、四侍女。每场演三出戏:前戏,正本,后戏。乐器分文场乐器(赣胡、麻胡、板胡等)和武场乐器(班鼓、堂鼓、板等)。

http://s1/mw690/0017E13Rzy6UT0xi5kA50&690

信河乱弹腔,是一个以秦腔、浙调为主的多声腔戏曲剧种,急弦繁音,笙笛呜咽,时而慷慨悠扬,时而委婉激越。它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素以武戏著称,武戏又以杂耍闻名。从剧目内容上看,上饶信河乱弹腔可分为历史演义剧、社会公案剧、家庭世俗剧、神话灵怪剧、英雄武侠剧、爱情传说剧这6大类。201310月,信河乱弹腔入选第四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12/mw690/0017E13Rzy6UT0yC6Dx5b&690

赣剧源头玉山班演艺

玉山班演艺,是玉山民间一种综合运用诗歌、舞蹈、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的戏曲表演形式,盛行于明清,是我国最早流行的高腔演绎,素有“无玉不成班,高腔布天下”之称。玉山班演艺具有浓厚的赣东北古戏班特色,是赣剧的重要源头之一,被列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戏剧“活化石”之称。

http://s2/mw690/0017E13Rzy6UT0U0A7f91&690

玉山县怀玉乡位于道教圣地三清山下,怀玉山既是道、佛、儒教活动频繁的名山,更是戏剧演艺活动的重要区域,是“玉山班”演艺的诞生地。怀玉乡锦溪村是一个爱好戏剧演艺活动的村落,至今还保留着玉山班演艺的活动模式,据玉山县志载,锦溪村素称“赣剧之乡”。“玉山班”演艺由“剧目语言”“曲牌演技”“乐器道具”“服饰守旧”4大部分组成。剧目语言古时因“社戏、道戏、寿戏、年戏”的需要,又多在春社、秋社、大年和寿诞期间演出,所以舞台语言是清一色的怀玉山官话,其剧目都为这些特定环境要求而设,曲牌与剧目多达300余种(首)。

http://s7/mw690/0017E13Rzy6UT0X0IfQf6&690

据玉山班传人口述,占碧云大师是玉山二合班以及戏班“科班”演艺的始创人。他按科分腔,有7腔(上、弋、五、六、凡、工、尺)、49科(目连科、奶娘科、封神科、开启科、发奏科等),声腔分男腔女腔,男腔即弋腔,女腔即青衣腔。20085月,玉山班演艺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12/mw690/0017E13Rzy6UT16UY2fbb&690

赣东北古老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分提线木偶(吊吊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丝木偶等多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表演功能的戏曲艺术。赣东北木偶戏最早出现铅山县,多以线吊,唱弋阳腔,锣鼓伴奏,人声帮腔,无管弦乐,提线人兼任唱、白。

http://s11/mw690/0017E13Rzy6UT1JS6nw8a&690

木偶戏的班社,在20世纪2030年代几乎遍及赣东北,铅山、广丰、上饶、玉山、横峰、弋阳、鄱阳、婺源等县均有专业木偶戏班。戏班一般是56人,前台3人操纵木偶演出,后台3人负责司鼓伴奏及协助整理木偶面具、帽饰等。木偶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木偶数最多24个。每个木偶的身上装有吊线,少则7根,多至14根,分布于身、手、肘、掌、背、脚等处,表演时细腻逼真,能拎壶倒水、端杯喝酒、坐轿跨马、弯弓射箭、梳妆打扮等。木偶戏的伴奏乐器、曲调都与“大戏”相同,乐器有堂鼓、羯鼓、大锣、小锣、小钹、胡琴、唢呐、笛、拍板等。木偶戏唱腔与各地方言相一致,能跨地域表演。如,横峰县木偶戏原来唱弋阳腔,现在是既保留了弋阳腔、皮黄戏的原生态特征,又吸收了饶河调、信河调等曲调。剧目连本戏较多,并有一些系列很长的剧目,如“奶娘戏”“目连戏”等等。

http://s14/mw690/0017E13Rzy6UT1M6Yvrfd&690

木偶戏的演出方便,行装轻简,人员不多,自带一套架,整个舞台约4米见方,在草台和较大的厅堂和广场都能演出。20085月,横峰傀儡戏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6/mw690/0017E13Rzy6UT1NOCTX4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