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瓦屑坝的后裔精英

(2014-09-30 07:25:36)
标签:

名人与上饶

瓦屑坝的后裔精英

历史

http://s16/mw690/0017E13Rzy6MpKeMOlxdf&690

水天一色的鄱阳湖像一个生命的中转站,这里每年都有无数的候鸟迁来徙往。自元末明初起,更有无数的江西移民由此踏上迁徙之路。拥有“中国移民圣地”和“古陶遗址”双重文化品牌的鄱阳瓦屑坝,是历代江西移民对于故土的最后记忆,也是移民后裔的血脉符号和精神家园,是移民的根,是游子的魂。在明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中,从饶州瓦屑坝这个集散地先后迁出了近百万饶州人,这批移民,在湖广大地上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开拓自己的新家同的同时,人口也在大流通、大融合。明清两朝,安徽、湖北人文蔚起,高官迭出,。从瓦屑坝迁至安徽桐城和湖北麻城的移民中,张、周两姓的后裔明时冠带袍笏者不胜枚举,逐渐成为当地之望族、巨族。
http://s11/mw690/0017E13Rzy6MpKiaQwqfa&690

 湖广地区各地收集到的家谱资料中,百家百姓在同说一个“根”,那就是“瓦屑坝”。一个家族的家谱中,攀援名人,夸大先祖官职和业绩是常有之事,但先祖在家谱中说瓦屑坝是他们的根,这是真实可信的。其一,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把“根”看得很重,不会轻易肯定自己的“根”在哪里,所以移民后裔相信先祖传下的说法;其二,安庆不少族谱中说根在瓦屑坝,谱中记载着:“先世居鄱阳瓦屑坝”或“饶州瓦屑坝”,而且在合肥、宿松、池州及湖北、湖南、河南乃至四川、贵州的移民家谱中也同样记载着“世居饶州瓦屑坝”字样,天下百家百姓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撰修的不同家谱中同认瓦屑坝这个“根”,证明百家百姓,同根同源。瓦屑坝就是明初移民的血脉源头,是明初移民的“根”,是亿万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心中圣地。自瓦屑坝迁到安徽桐城的移民中,以宰相张英家族最为显贵。桐城《张氏宗谱》记载,始迁祖至五世张木均为草民。自六世张淳起,张氏子孙高官迭出。九世祖张英官至兵部侍郎兼詹事府,宰相。十世祖张廷玉,官任礼部、户部尚书,拜文渊殿大学士,宰相。张廷玉与父张英齐名,人称“父子宰相”,可谓“盛极一时”。张英(1637--1708),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曾祖父张淳,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永康知县、礼部主事、建宁知府、浙江提刑按察使司副使、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祖父张士维,字立甫,号恂所,县学生,“敦庞浑厚,嶷然如山岳,挹其风度,可以挽浇振靡也”(张英语)。父张秉彝,字孩之,号拙庵,县学生,平生泊然无好,兄张秉文任山东布政使守济南城与清军鏖战城破殉难,秉彝携秉文二子北上济南,泣走数千里扶榇归乡葬牌坊山麓(桐城黄铺乡汪河村)。张英于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康熙六年考取第二甲第四名进士,选授内弘文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入值南书房,又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再调礼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经筵讲官。康熙四十年(1701)致仕归里,康熙四十七年(1708)病逝于桐城,享年72岁,赐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高宗初年,又复加赠太傅。张英为学以朱子本义为宗,立论坦易明白,不务艰深,曾任国史馆《国史》、《大清一统志》、《渊监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著有《笃素堂文集》、《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学圃斋诗话》、《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行于世。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中乡试。康熙三十九年(1700)会试三甲一百五十二名进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迁洗马,升刑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再调吏部左侍郎。雍正元年(1723)擢礼部尚书;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六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八年,清廷设军机处,受命为军机大臣。乾隆四年(1739),加官太保;十三年,致仕回故里,家居六年,于二十年卒,享年84岁,赐与侑享之典,配享太庙,仍赐谥文和,本朝汉大臣得与配享者唯公一人矣。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入仕为官五十载,掌词林二十七个春秋,主揆席二十四年,凡军国大政,多承旨商度,恪勤不懈,慎密周详,尽职尽责。且历任乡试同考、会试主考,屡充朝廷阅卷大臣。清廷开馆编修《三朝实录》、《玉牒会典》、《治河方略》、《国史》、《明史》时,皆受命为总裁,尤以所修《明史》为史学界推重。另著有《澄怀园全集》等。
 http://s2/mw690/0017E13Rzy6MpKtTJLzd1&690

 湖北麻城周氏是饶州府鄱阳县游城板桥的移民。据麻城《周氏宗谱》记载,麻城周氏,是元朝未年饶州瓦屑坝移氏的后裔。元未明初之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板桥鹳林里的周氏第十七世周受六,同弟周受七两兄弟,在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的大移民浪潮中被移民到湖北麻城。他们刚到麻城的开创之初,艰辛备至。故西分受七之子周富入赘欧阳氏,改姓欧阳。东分受六四世孙友信也过继于同里达卿为嗣,改名宋学文。到明朝永乐年间,西分四世孙周鉴首开科举之途,于永乐庚子年中举,正统乙丑年会试第四,朝庭赐进士,遂上章复周姓,随后他们的子孙科举蝉联,簪缨联出。周家仅在明朝的两三百年间,周氏考中举人者四十人,考中进士者十三人,真乃冠带袍笏,文治武功,名冠朝野。     

http://s8/mw690/0017E13Rzy6MpKLQuNY62&690

李鸿章(1823~1901)瓦屑坝移民后裔,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是为淮军。达六、七万人。淮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http://s15/mw690/0017E13Rzy6MpLbJRcE8c&690

李鸿章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而又颇具争议的人物,也是瓦屑坝移民后裔。合肥《槽坊许氏宗谱》记载,其先祖从江西瓦屑坝迁来肥西磨店。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九世祖)无子,将娴亲许光照四子过继为嗣,起名李慎所。世代耕读为业,直到1838年李鸿章之父李文安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开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1847年,李鸿章中进士,其兄李翰章后赐进士出身,故李家有“一门三进士”之称。
 段祺瑞 (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民国初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皖系军阀首领。据考,段祺瑞祖籍也在江西鄱阳。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潮中,其先祖由瓦屑坝移民湖北英山,再迁寿州,转安徽六安,后定居合肥西乡城西桥大陶岗。段祺瑞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18年8月10日,段祺瑞改革币制。1919年7月19日,直皖战争结束,段祺瑞辞职。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http://s11/mw690/0017E13Rzy6MpLmGYxe6c&690

最可称道的是,他晚年保持气节,不与日寇合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想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并许愿只要段同意,日本将会全力支持,但遭到了段祺瑞的严词拒绝。为避免日本人的要挟,段祺瑞举家迁来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他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惟有自救耳。”
 http://s7/mw690/0017E13Rzy6MpLs9hij8b&690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曾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月29日逝世。 邓稼先父亲邓以蛰是北京大学教授, 邓稼先岳父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许德珩。据怀宁县《邓氏宗谱序》载:“始祖邓君瑞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于明初迁至安徽怀宁白麟坂居住,遂为怀宁耕读民”,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为其十三世孙,十七世孙邓艺孙为著名教育家,十八世孙邓以蜇为著名美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其十九世孙。邓稼先在他的《回忆我的父亲邓以蜇》中说,其远祖邓君瑞原住江西鄱阳县郊外的农村(邓家),在元末明初的移民潮中,由瓦屑坝集中迁往安徽怀宁居住。

http://s7/mw690/0017E13Rzy6MpLxL21i5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