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墨——婺源徽墨

标签:
上饶之最中国名墨墨中之最婺源徽墨文化 |
http://s3/mw690/0017E13Rzy6JJJq81a2f2&690
文房四宝珍品之一的“婺源徽墨”,简称”婺墨”,产于上饶市婺源县。因婺源古时隶属安徽新安郡徽州,故婺源徽墨又称“新安墨”。婺墨是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珍品。它之所以成为独树一帜的手工艺品,因其用料考究,且生产技术复杂,难以掌握。千百年来,
婺源徽墨驰名海外,誉赏书坛,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被称为“墨中之最” 。
原料丰富,历史悠久
婺源位于素有“吴楚分源”之称的浙岭脚下,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美誉。浙岭深处,山林茂密,松杉等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为制墨等提供了丰富的松烟和桐油等原材料。有诗云:“山前山后植松篁,亦有田畴插绿秧。不是桃花流出洞,哪知此处墨研香。”
http://s13/mw690/0017E13Rzy6JJJst5cU2c&690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并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艺冠墨林,名重天下
到了宋代,徽州(北宋末年歙州改为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一时婺源墨业兴隆,名师辈出。在设计、造型、雕刻、描金、色彩等方面,也独具匠心。他们还用高级油烟、名贵香药、优质生漆为原料,制作出御墨,并在上面描金点翠,再用绫罗绸缎包装,更显得富丽堂皇,秀丽雅致。
明清以来,婺源虹关、岭脚、凤山、沱川等村落,制墨之势益盛,与歙县、休宁呈鼎足之势。其中尤以虹关詹姓墨工异军突起,其所制墨品异彩纷呈,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内供23行省,外销东南亚各国,一时婺墨名气达于巅峰。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日本著名古墨制作收藏家松井元泰到婺源,请教制墨秘籍。另一东瀛藏墨家河氏朱庵,著作《朱庵谈墨》,赞婺墨“艺冠墨林,名重天下”。
http://s10/mw690/0017E13Rzy6JJJxla4uc6&690
取材严格,品种众多
婺墨取材严格,选用松烟、油烟、炭墨、骨胶、皮胶、麝香等原料,通过烧烟、配料、蒸坯、捶打、印刷、阴干、整边、洗水、打蜡、描金和包装11道工序,制成“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墨而光,防腐防蛀,耐久不变”的高级油烟书画墨、仿古珍藏墨和松烟、青烟等多种墨锭,品种达百余种。有古色古香的八仙、吟啸、龟竹、古瓶;有幽雅别致的庐山、西湖、黄鹤楼美景;有栩栩如生的八骏图、花鸟虫鱼、龙翔凤舞等。构图巧妙,意境深邃,制作精细,既能实用,又供欣赏。
http://s12/mw690/0017E13Rzy6JJJDboJQb2&690
婺墨不仅是书画家特需的“专利品”,还广泛应用在印刷、制图、测绘、装潢、描瓷等方面。它的特点是浓墨发亮,易发墨,无杂质,书写自如,并带阵阵香味。把用婺墨写成的字放入水中,浸泡数天然后取出,字色不褪,墨不晕,享有“墨中之最”盛誉。
药墨神奇,游子献宝
婺墨中还有一种神奇的药墨“八宝灵丹”,对消炎、除毒、止血、去瘀等症状有显著疗效。据记载,古时候有药墨制作,原料是犀角、牛黄、麝香等名贵药材,可治吐血、便血、高血压、口腔炎症、无名肿毒,在乡间是常用良药。
http://s3/mw690/0017E13Rzy6JJJNfZK6d6&690
1981年,香港同胞、著名墨业世家詹成圭后裔詹颂墀回国观光,将珍藏在香港的的价值四万多元的512副祖传成套“八宝灵丹药墨”墨模,无偿赠送给婺源墨厂。这批古老墨模是古代名家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有神采活现的成套“法龙模”,有栩栩如生的“龙翔凤舞”和“狮踞”,有幽雅别致的“虎溪三竹支”,有古色古香的“沧海一粟”……这批墨模,不但可以用作生产模具,而且为进一步研制婺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