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饶之最中国最早的金矿遗址包家金矿旅游 |
http://s7/mw690/0017E13Rzy6GRqXJXEy06&690
包家金矿遗址位于上饶县茶亭镇包家境内,它是迄今所见中国开采年代最早、开采时间最长、矿业遗迹极为丰富的岩金矿遗址。该遗址不仅类型丰富,文物本体保存状况也好,历史风貌犹存,2013
年5 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金矿遗址
包家金矿遗址于2009 年7 月初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年8 月6 日至11 日,一支由北京科技大学、江西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组成的6 人专家考察组再次走进包家金矿遗址,对方圆25 平方公里的1200 余处古金矿采冶矿洞遗址进行实地勘察,揭开了这个千年古金矿遗址的神秘面纱。据史料记载,从唐朝开始,包家金矿即是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大型金矿山。至宋朝时,已发展为全国第二大金矿。《嘉靖广信府志》卷六《食贷志•物产》(原书藏天一阁)记:包家场金坑,在上饶县乾源乡,去县治南五十里,起于宋宣和间(1119—1125 年)。由于矿藏丰富,元、明、清此处均为官方开采。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包公尖山还因能找到“明金”而名声在外。
开采遗迹遍布
包家金矿遗址由采矿区、洗矿区、冶炼区、道路桥梁、矿工住区、管理机构区、寺庙、祭祀场、采石场等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组成。其中:采矿区面积约14 平方公里,选矿区、冶炼区及管理机构区面积约1 平方公里。在这里,大规模露天开采遗迹遍布山岗沟壑,地下矿坑遗迹随处可见。在以包家村后炉地为代表的古冶炼区,专家们挖掘出了丰富的文物。如元代的影青瓷高足杯、青釉刻花碗底片,元末明初的豆青釉碗底片、明清时期的青花杯、碗残片等。这些珍贵的物件,为准确判断矿山年代提供了实物依据。洗矿区至今遗存有人工修筑的宋代金矿淘洗池,该淘洗池边长2.25 米,高约40 厘米,是目前国内出土保存最完整的古金矿淘洗池。还有利用石岗坡地开凿分级洗矿场,这种人文与自然巧妙结合利用山涧泉水自动洗矿遗存世所罕见。唐宋元明四代的炼渣堆积区面积约7500 平方米以上,更是国内金矿遗址少见。
遗址类型丰富
在包公尖山山体四周方圆1 万多平方米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老矿井1200 余个,这些古矿井的采掘对象均为岩金矿。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大量的露天采矿遗迹和地下采矿遗存。据初步统计,露天采矿遗迹有300 多处,分露采坑和探槽两种类型。露天采矿坑有的直径达百米、深度数十米,还有长达数百米、深约10 米的探矿槽。地下矿坑遗址更是满布山岗,总计2000余处。在主采区之一的白水坑一带就分布着500 余个矿坑,老窿纵深有的达上百米,矿洞周边明显有古代烧爆法痕迹。在遗址的虎形山、茶园、猴头山等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6 处摩崖石刻。石刻大多位于古矿洞口的崖壁,内容多与当年采矿活动有关。有的标有明确的年月日,有的标记着解读金矿的“藏宝图”。最早一处题刻为唐乾元二年(759 年),最晚题刻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其中重要的有明确标示矿山开采的年号,也有明确标明采矿对象字铭“黄金”、“大吉大利”等。虽然历经千年风霜雪雨,这些石刻依旧清晰可辨,为采矿的起始、延续、终止年代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
历史风貌犹存
包家金矿遗址无论从其古代开采规模还是其丰富的地上地下遗存来看,在国内古矿山中均属罕见。其宏大的采矿规模、科学布局的地下开拓系统、科学完备的矿山布局和冶炼技术,均代表了当时冶金的最高水平,是迄今所见有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一座金矿山。而此前有关国内金矿点的报道,最早年代均为宋代。同时矿山集采、选、冶于一体,矿山体系完备。包家山金矿迄今历史风貌犹存,古代开采遗迹满布,自然风光优美,形成了庞大的矿山历史画卷,加之在矿区内居民甚少,又无工矿企业,为长久而完整地保护该遗产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这在国内矿山当中也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