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月红楼

(2022-04-23 00:20:57)
分类: 黄潇然成长日记

红楼是梦,大观园的春夏秋冬,都付烟云。

红楼不是梦,它写尽了封建中国的真实。

(一)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许多人看《红楼梦》,都是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开始的。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凝炼数千年的中国文化,而成天地之秀。古老的中国文化在这里鳞次栉比,蔚然大观:诗词曲赋,灯谜酒令,星象医卜,建筑陈设,典制民俗,音乐工画……它更是一部文化小说。仪态万方的民族主韵,在这里香培玉篆,通过诗一般的语言凤翥龙翔,使今天的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那悠久文化的陈醇与芬芳,这是一个民族之美的真正所在。 《红楼梦》,一幅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史画。

(二)

古人所谓:“知人论世”。曹雪芹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开国大将曹彬。曹雪芹祖母曾为康熙乳母,三世受宠,在江宁12次接驾,过着“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生活。但在雍正时期受迫,数次抄家,后虽一度中兴,在乾隆时期又被大加迫害,家境从此一落千丈,曹家数次搬迁。曹雪芹后移居北京西山黄叶村,“举家食粥酒常赊”。 千古悲哀为文人。家境的巨大变化,对曹雪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于荣华,终于岑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鲁迅语)。他拿起他的椽笔,用悲愤的笔调抒发他对那个社会的怒慨。广阔的社会背景,精细的语言,使他的作品极其巨丽:从皇亲国戚到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到王子王孙,大小官宦到皇洋巨商,夫人小姐到姬妾奴婢,从佛道儒杂到倡优医巫,穷亲贱友到到村夫农人。生动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形象,读者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我们要感谢那个时代,因为它创造了曹雪芹,创造了伟大的《红楼梦》。 我们要诅咒那个时代,因为它同时也制造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

(三)

《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场面,是众女儿结社吟诗。通过这些诗,我们才真正发现这些女孩是那样的聪明,那样的美。其中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的表现则尤为精彩。对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愁多焉得玉无痕”,注重的是持重达观。林黛玉:“碾冰为土玉为盆”“秋闺怨女拭啼痕”,却是芳洁愁重。对菊花,薛宝钗:“念念心随归雁远”“谁怜我为黄花病”,为赋新诗强说愁。林黛玉则是“毫端蕴秀临霜写”“千古高风说到今”自是傲才孤高。 关于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世人有很多评价:“钗,妻之;黛,仙之。”但更多的则是对林黛玉的怜爱。林黛玉是弱者,她虽然孤高标世,才情如泻,却走不出那个大观园,而且这一小块纯洁地也朝不夕保。我们还可以看出:众女子及宝玉虽已识黛玉之哀,却无法安慰与帮助,因为自身命运也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不能自保,因而黛玉之处境更为险恶。便有在宝钗香汗淋漓扑蝶时,黛玉却在担锄葬花,发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声了。 世人对宝钗的评价较低,认为她过于虚伪务俗。然而,薛宝钗并不是某种邪恶本质经过化装了的化身,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丰满完全的艺术形象。她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内心矛盾。总体上看,她是一个稳重,会做人的女孩子。但她也有藏不住,失态的时候。生活是复杂的,作家不可能简单地强行把人物划为“好人”“坏人”,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作家的情感已深深地蕴涵在艺术形象,化为它的血肉和灵魂了。失态之于常态虽然矛盾,但同样都属于薛宝钗。 不仅薛宝钗的形象本身存在着矛盾,作家对人物的态度存在着矛盾,而且由于现实主义方法所塑造形象本身客观性和丰富性,往往使它具有超越作家思想水平的客观意义,以至今天的读者可以从作品中看出某些作者始料不及的东西。小说关于宝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全部细节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极其丰富的形象图画和内心世界,从她的“会做人”可以感受到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相沿已久的思想,道德,心理,习惯是怎样渗透在她的心灵与仪态之中,从而认识到她悲剧的社会原因。毕竟,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应该天真的女孩。而作者在参照生活的逻辑和人物的性格的逻辑塑造形象时是未必意识到这一点的。 生活远比主题丰富,作家创造出的形象既然已经产生,便成为客观存在的精神产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今天的读者面对的不是作者的思想,而是他创造的形象,读者关注的往往不是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而是这个人物本身的命运以及这个命运背后所蕴藏的意义。 赵姨娘在作品中被认为是一个反面人物,可能作者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其实她是一个更为悲剧性的人物,仅因为她是妾,她的儿子贾环的地位与正室王夫人的儿子贾宝玉简直天壤之别,服侍贾宝玉的丫鬟贴身的就有10个,因而对她对贾宝玉的嫉妒与过激行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母亲,更使她悲哀的是她的女儿探春居然不认她这个亲娘,而且把她与赵国基(探春亲舅舅)当作奴才,而把王子腾,王夫人当作亲舅亲母,她斥责道:“我舅舅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作者在创作这个人物时也倾注了生活的激情,是为探春树立一个正面高大的形象,可今天的读者,对于这个被抬高了的人物却有虚假和陌生之感,这不是探春的“大义灭亲”,而是封建宗法的以理杀人啊! 相反,王熙凤以她的能说会道与才干却颇能获得许多读者的好感。其实她是一个阴险心狠,手段毒辣的女人:苛扣奴才,重利盘剥,仗势欺人,生活放荡。害死贾瑞,逼死尤二姐,铁槛寺两条人命都出自她手。与大观园的那些冰清玉洁的女儿们相比,的确是格格不入。

(四)

悲剧最庄严的主题莫过于人类情感的永恒与命运多舛的矛盾。《红楼梦》中众女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被扼杀的命运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与时代意义,这是一场社会原因造成的悲剧。“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醒来,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历史变革。”大观园中,只有宝玉看到了她们的美,她们那朦胧的觉醒意识,他爱她们,但由于自身的无力,惟有“处处用情”来爱惜她们,让她们欢乐,便是他的欢乐,即使她们对他不了解,他也释然,对于那些外面的人的不了解更是不以为然,他惟恐她们不快乐,因而对黛玉之苦,之哀他更能理解却手足无措。 晴雯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光辉高洁的形象,她美丽善良,虽出身下贱,却心比天高,但在与那个社会的抗争中终无法承受那社会之倾:“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香消玉殒,指冷灯残。这对爱众女子甚己的宝玉来说,是何等的凄苦啊!在祭悼晴雯的那篇著名的《芙蓉女儿诔》中,宝玉对她进行了热情的赞颂: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其洁,可高标见嫉,直烈遭危,仙云既散,芳趾难寻,红颜命薄!这篇檄文也是对这个罪恶社会的控诉,这个社会的确该走到它的尽头了。 宝玉是一个清新的艺术形象,他聪明,善良,多情,但他的情爱不是建立在简单的男欢女爱的基础上的。他爱所有这些纯洁聪明的女孩,但是她们鲜活的身影却在他的眼前一个个被摧残,一个个被社会吞没,这是一件多么惨痛的事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而那个社会所渴求的自由,平等,幸福所包含的血泪。也看到了宝玉这个全新社会力量的代表,尽管他还很软弱,但他的出现必将宣告那个时代的终结,这一天下望族中孕育出的新人,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后继无人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

(五)

《金瓶梅》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其过于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使其广度和深度远不如《红楼梦》。西门庆是《金瓶梅》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但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下层无赖,《红楼梦》中的贾府则是天下望族,其没落远比《金瓶梅》内涵深刻得多。贾府作为中国封建上层社会的的一个细胞也要比西门庆家更集中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特点,《红楼梦》对贾府内外关系的描写,内容巨大到几乎批判了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贾府显然也有罪恶和荒淫的一面,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书香门第,“宽厚慈善”之家,代表着当时封建的正统,因而其没落具有典型的意义。 《金瓶梅》中没有理想,光明,诗情,只有罪恶,污秽和丑行,《红楼梦》则不然,它在继承《金瓶梅》写真正人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摈弃了其中夹杂浓厚自然主义成分。它不仅写了许多与《金瓶梅》同样肮脏的人物,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像贾宝玉,林黛玉,紫鹃,晴雯等一系列闪烁着理想光辉,洋溢着生活诗意的艺术典型。《红楼梦》远比《金瓶梅》更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但与此同时,它里面有理想,光明,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诗意,抒情的的气息。在作家对于丑恶社会憎恨和否定中,时时透露出作家对美好事物的热情歌颂,对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相比而言,《金瓶梅》充其量只是一部骇人听闻的封建丑行录,而《红楼梦》才是一首无比深沉优美的从生活中抽出来的诗。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听到那愤怒跳动着的灵魂所发出的人类高尚情思的声音。

(六)   

贾府终于倒了。

在这个“只有门前狮子才是干净的”贾府中,表面上皇恩浩荡,钟鼎玉食,内部却存在着阶级之间,阶层之间的尖锐矛盾。从开头秦可卿自缢,金圳投井,直到查抄大观园,尽管有时时宴园吟诗热闹之景,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实是贾府中时时幽游的琴声。 大厦将倾的贾府,偏又出来个“不争气”嫡长子贾宝玉,他不爱经济仕途,偏爱脂粉钗环。 于是,贾府不得不倒了。

(七)

许多人读《红楼梦》,在《红楼梦》里发现了自己。

(八)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使红学逐步成为一门显学。 从胡适的新红学开始,全国各地以至世界都成立了红学研究会,许多问题至今还处于争论中:曹雪芹的身世,《红楼梦》是否是他的自传,脂硕斋究竟是谁,曹雪芹是否只写了前80回等等这些重大的问题还有待考证。至于《红楼梦》中细节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更多。 总之,《红楼梦》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这部伟大的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永远值得我们去发掘。   

一部《红楼梦》,说尽中华色彩。  

问人间几多手笔,能写如此风流!

风月红楼

风月红楼

风月红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惊世一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