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面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好抓手

(2009-04-29 08:37:29)
标签:

教育

             画面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好抓手

案例背景: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鉴赏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不难看出,“欣赏”、“内心感情世界”、“审美”是鉴赏诗歌的核心词语。所以,抱着一种审美的态度,以画面感来审视诗歌,也是应有之意思——这恰恰是我们高三诗歌鉴赏训练教学中所忽视的。

于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被许多同学甚至教师看作难以逾越的高峰,在具体的实践中畏惧她,远离她,进而选择放弃。例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本题选择的是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该诗并不生僻,影响面也比较宽泛。在小学生古诗文读本上出现过,在初中教材上也出现过,并且在高三年级的迎考复习资料上也能经常碰到。如此难度不大的一道考题,答题结果却不容乐观。本题满分为8分,省平均分却只有2.2分,得分率仅为27.5%。据高考阅卷情况反馈,大多数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该题得分较低的重要原因。

笔者于是在日常一节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上,以此题为例展开了教学。

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高三日常的语文课。课前我把2008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原题印发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规定学生限时完成练习。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画面感来解读诗歌的内容。试题如下:

    登金陵凤凰台

    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学生的答案可谓千奇百怪:“表现李白的孤独感”、“李白心灰意懒”、“李白孤寂落寞”;“一水中分白鹭洲”,“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   

不难看出,学生从第一问开始就犯了错误。学生不理解其中寄寓的内涵:忧君王、忧奸邪、忧自己。几乎没有人理解到这层意思。许多考生把“一水中分白鹭洲”说成“国家分裂”,未能做到知人论世,所谓联系也自然不着边际。这就好比向目的地出发,方向却搞反了,南辕北辙,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我重新布置命题:“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为摄影师,以《登金陵凤凰台》为内容,在脑海中构思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述出来。”

学生们沉浸在这种不用精心设定就自然生成的氛围中。几分钟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描述:“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学生的描述准确优美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很快又有另一位同学站起来重新给出了第一问的答案:“颔联写金陵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表达了诗人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应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益教学的尝试。学生通过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从而能够更为准确地解读诗歌的内容,也完成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案例反思:

    经过这次教学,我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诗歌鉴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种精神感受活动,是一种审美过程。这一道高考原题要求我们谈一谈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实际就是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在平常练习中关于理解诗歌内容的解题指导,不外乎一读标题,二读注解,三读诗句。当然,都这些都是可行之举措,可是有时候大量的机械训练,反而使得我们忽视了对诗歌的感悟与审美。

古典诗歌与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非常接近。诗画相通,引诗入画,画面诗化,诗人需要运用超越现实、超越生活之笔,方能写出“诗化”的画面。时代进入了影象时代,热衷于影视作品的同学们,普遍有着很强的画面感。如果学生能够把这种画面感代入到诗歌鉴赏中,那么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定会更加贴切和精准。

  “画面感”这个词语,是具体而形象的。笔者经过思考,认为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产生画面感,进而得以准确体悟诗歌内容。

第一,通过诗歌标题、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注释等帮助了解诗歌的画面氛围。诗歌的标题往往就是诗眼所在,而注释也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一个有力注脚。诗歌大的背景确立了,理解诗歌的具体情境也就不难了。

第二,通过理解诗歌中的具体意象的含义,丰富画面内容。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意象必然是诗歌情感的反映。诗歌意象是组成画面有效的素材,所以准确对意象进行解读才能由画面上升到画境。

第三,一定要放下对古典诗歌抵触的心态,去欣赏感悟,沉入到画面中去。我认为这是诗歌鉴赏题突破的关键,好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没有良好的心态,未战就先败了。有时候换一种心态来看考题,“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也许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学会运用知识的合理迁移,展开合理的联想,丰富画面。诗歌鉴赏不是单一的鉴赏,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诗歌体验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阅读视野开阔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画面感,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比文字更具体、更丰富的画面。想象诗句中的景物、人物和事物,并且要由静而动,由无声而有声。这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更为透彻。

总之,在此解题的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画面来解读诗歌的确有效可行。多鼓励学生以欣赏的态度来读诗歌,让学生仔细品味、欣赏诗歌意象,丰富学生的画面感,我想这样的诗歌鉴赏教学会更有可行实效。而且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鉴赏学习,这也是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让画面感成为帮助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好抓手。

                         (镇江市教育教学案例比赛获奖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