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诫子书》的文化解读

(2019-02-14 17:05:3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研究
《诫子书》的文化解读

陆祖吉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诫子书》是古代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了古代士大夫
修身养德的道德素养要求,尚志守道的崇高傲岸人格风范和勤学成才、为世所用的积极入世精
神,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特色。
[关键词]《诫子书》;家教传统;士大夫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 I207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诗文的某些常见主题和习惯用语往往表达某种典型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感觉方式,
一般我们称之为文化的关键词,而对这些关键词的阐释是一种比较切实的文化批评。诸葛
亮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完美的体现者,是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无论其
《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还是其平生事业,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忠君爱
国思想的极致,而其《诫子书》则更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士大夫在为人处世、为学教子上的特
点。本文拟就其《诫子书》作一阐释。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属于家教、家训一类性质的书。这里的“诫”有劝诫,
警告之意,有时候也写作“戒”,意思相同。这一种家教、家训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典
籍,是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
治家,为人处世,为学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家教的产生,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社会是在一
个半封闭暖温带大陆繁衍起来的,以农业经济为生存基本手段,保留有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
宗法制度。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文化带有宗法性。宗法文化的特征就是重视血缘关系,强调
伦常秩序,家教就是这种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家教的重要意义在《大学》里得到了强调: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向外的逻辑思维使得“齐家”在这
个环节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成败关系重大,于是古人很重视家
教,如周朝的周公教儿子不要求备于一人;孔子叫儿子伯鱼学诗学礼。这些都还只是口头形
式的家教,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以文献形式大量出现的家教是在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新兴
的豪族大家通过密切家族联系来扩大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家庭或家族的清规戒律。汉高
祖刘邦有《遗太子书》;刘向有给其子刘歆的《诫子歆书》,诫劝其多怀忧虑敬事之心,少抱受
福骄奢之念;陈咸诫子孙刑罚宜从轻,体现其爱民之仁;樊宏教其子“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


[作者简介] 陆祖吉(1975 - ) ,壮族,广西东兰县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03级硕士研究生。
恶盈而好谦”的道理;后汉张奂《诫兄子书》教诲其改邪归正;司马徽《诫子书》劝其要“志
壮”、“行高”;马援《诫兄子书》诫其口不言人非;郑玄戒其子求为君子之道;曹操诫曹植自
勉;魏文帝曹丕劝其子向善减少罪过;魏王修“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父望
子成龙之心诚恳而强烈。诸葛亮的《诫子书》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其后家
教家训之作层出不穷,如晋嵇康《家诫》诫其子守志不屈,于中可见嵇氏峻切傲岸的人格;颜延
之《颜氏家训》可谓集此前家教之大成,变单篇只作而为宏篇巨著。这些作品成为中华民族宝
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诸葛亮的《诫子书》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以短小的篇幅而蕴涵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代儒臣诸葛亮睿智的体现,而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分
析:
一、修身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道德教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优秀传
统。这种道德教化首先表现在严“君子”“小人”之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汝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的这种
“君子”“小人”之辩以道德素养为标准对人进行了分类,这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
《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也继承了这种思想。一为“小人”,便
入下流,为“君子”所不齿,为士大夫所不齿。这便成为古代士大夫的一种道德自律。《诫子
书》开篇便以“君子”起,便是以一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求其为君子之道。严
“君子”“小人”之辩是对人的一种形而上的道德归类,而“德”的内涵又是丰富而具体的。
古代的“德”一般具有两种含义,一为统治阶级的“德政”“仁政”,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二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如“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是故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
也。”《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德”当然指的是个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修炼。
诸葛亮不仅提出了修身养德的要求,而且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
的宁静对个人品德修炼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节俭即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
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提倡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虞书大禹谟》:“帝曰:‘来,
禹! 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
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舜高度赞扬了禹“克俭于家”的美德。《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
也。”先秦诸子中,节俭思想到墨子而发展到极致,墨家为了纠正当时铺张浪费的社会风气,
通过“节用”“节葬”“非乐”等明确了俭德思想,养成了廉士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
信念。“俭以养德”不仅是诸葛亮对前人智慧的总结,更是诸葛亮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是
他自己齐家之道的概括。诸葛亮青年时期隆中十年,躬耕于南阳,亲身体验到劳动人民的苦
难生活,知道物力维艰,从而养成了他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廉洁奉公的品格和作风。诸葛亮
曾上表刘禅:“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
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
陛下。”他也做到了“及卒,如其所言。”“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
— 14 —
服,不须器物。”诸葛亮一生俭朴,养就了他的为官之德,以致他死后,百姓感恩怀德,无以
为报,私祭于野。历史证明,廉与俭紧密相随,贪与奢形影相依。一生俭朴正是诸葛亮廉洁
政治的基础,“俭以养德”正是诸葛亮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为楷模,自律以律人。
二、志存高远,守道不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认为“志当存高远” ,一个人首先要立下
远大志向,然后刻苦努力,锲而不舍,方成为俊杰。中华民族历来有尚志传统,人们向来重视
立志。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之所以会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与他“十有五而志于学”有极大关系。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历史上有大作为的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虽为人佣耕,但却有“鸿鹄之志”lv 。司马迁说:“吾
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lw
可见能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也是具
有大志的。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blx 后汉党人领袖陈蕃十五岁便有大志:“大丈夫处
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ly
这些伟大人物的功业是他们伟大志向的直接结果。诸葛亮
继承了前人的尚志思想,更进一步阐明了立志与成学的关系,认为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成为许多后人的座右铭,在许多志士仁人中产生了
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阐明了立志的途径是“淡泊”、“宁静”。孔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
焉,耻也”lz
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使得他们养成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诸葛亮的淡泊、宁静正是反映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其“淡泊”意指不
为名利所动,安贫乐道,守志不移。其“宁静”则指内心安宁、不焦虑烦躁。诸葛亮正是固守
着这份“淡泊”、“宁静”。他未遇刘备之前“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正说明了他
守道不移的人生态度和清高傲岸的人格风范。诸葛亮从一介布衣到一代名相,与刘备君臣
鱼水的关系正是他忠君重义,守道不移的结果。这也正是封建士大夫推崇的最重要的道德
观念。诸葛亮一生清廉,不重名利,抱着辅佐刘备父子一统大业的初衷,矢志不移,明知不可
为而为之,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呕心泣血,六出祁山,直至喋血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为的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他已经“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l{
种守道不辱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子就高声赞扬了伯夷、叔齐“不降其
志,不辱其身”。l|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而终于归汉,其事迹被史家
书于竹帛,著于青史。这种守志不移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为理想而矢志不渝,而奋
不顾身。
三、勤学成才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将立志、学习与成才结
合在一起,阐明了学习的动机、目的和心智条件。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巨大的学习
动力。学习的目的乃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才,以期对社会作出贡献。学习时要心平意静,专心
致至,态度要端正,精诚专一。“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好高骛远,博而不精,
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
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冶炼品性的目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是相
通的,学习与道德修养是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就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l}
这一思想在《大学》里得到更明确的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 15 —
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人非生而知之,智慧和才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孔子虽然说:“生而知之者上
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l~
但他自己承认:“我非
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mu
孔子的大学问正是他“学而不厌”的结果。战国纵横大
家苏秦之所以能佩戴六国相印,乃是因为他“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mv 的刻苦
精神。诸葛亮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惜时勤学精神正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
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其用世之心是很明确的。其实诸葛亮用世之心很强
烈:“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
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mw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
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
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mx
为什么自比管、乐呢?
为什么以躬耕之躯而谈仕进之途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学有所用,建功立业,要留下
千古美名。“躬耕南阳”是因为“世无道”,更重要的看来还是“待贾而沽”。“不求闻达于诸
侯”看来还是另有原因。当时诸葛亮带兵在外,朝内有奸人,诸葛亮为了使扶不起的阿斗刘
禅不为奸人所离间,出师前特别强调“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
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my
这里诸葛亮
等于给刘禅开了黑名单,宦官黄皓之流万万不可亲不可近。接着诸葛亮说到自己“臣本布
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mz
刻意强调他“不求闻达”其实也
是暗示自己没有野心,只是为了报答先帝三顾之恩才出来辅佐的,叫刘禅大可放心。其实如
果真的“不求闻达”就会隐居老死,不会出山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积极
入世思想理论的注脚,并不影响诸葛亮光辉的一生。
综上所述,《诫子书》是古代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了古代士
大夫修身养德的道德素养要求,尚志守道的崇高傲岸人格风范和勤学成才、为世所用的积极
入世精神,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特色。
[注 释]
《论语为政》; 《论语雍也》; l} mu《论语述而》; 《论语卫灵公》; 《大学》; l{mwmx《三国志蜀
书诸葛亮传》; 《诫外甥书》见《诸葛亮集》; 《论语了罕》; lv《史记陈涉世家》; lw《史记淮阴侯列传》; lx
《后汉书班超传》; ly《后汉书陈蕃传》; lz《论语泰伯》; l|《史记孔子世家》; l~《论语季氏》; mv《战国策秦策
苏秦始将连衡》; mymz《出师表》见《诸葛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