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阐述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基于此,我认为把一堂好语文课定位于:(1)能把握教学内容和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通过启发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能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2)教师能够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注重个体差异,并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3)教师语言表达清晰,肢体语言运用得当。(4)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业成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第一线,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对话。研究走向对话的教学策略对于理解教学过程,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首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面”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教师仍然摆脱不了“师道尊严”的影响,时时以一个“管理者”、“领导者”的形象自居和出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还没有切实把学生看成主体。这种“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方式,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的效果。
教师重视学科本身而轻视学生的发展,“学科中心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学内容上,教师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的思想,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和价值观,这样就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割裂,导致教学效能低下、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教师因材施教不够。教师没有对学生存在的差别认真考虑,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是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统一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科学。很多教师对学生鼓励少,而批评多,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当,挫伤学生心灵,甚至人格受到侮辱,结果使学生自信日少,自卑日强,学习热情荡然无存,这种消极情绪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和落实
针对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和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的理念,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学生和教师实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两启两导”的教学新理念,“两启”即启发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启发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两导”是指:教师当“导演”,设计一系列问题,学生去演绎,思路方法尽展现;教师来“导航”,指示目标引航向,学生去行舟,乘风破浪达彼岸。在“两启两导”指导下,学生做明星,自主合作展个性;教师去点拨,精讲赞赏促后生。从教师角度讲,课堂上要做到“两启两导”;从学生的角度说,课堂上要做到自主、合作,个性发展。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陶行之早就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也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说的就是教师要有“教是为了不教”的意识,学生能看懂、能发现、能去做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去‘演绎’,学生去‘行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我创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激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很明显获得提高。
(二)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引导,学为主体。
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关建。教学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首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教师用心安排,做好“导演”,按照课程目标,合理设计课堂内容及相关问题,将所教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感知教材,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联系旧知识,初步获得新知识,然后转向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心把握,做好“导航”,当发现学生没有按照既定目标前进,存在偏差时,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方向,避免学生进入死胡同。在总结阶段,针对学生不能全面归纳,总结层次较低的情况,教师要精心“点拨”,做好指导,使学生的理解能够更上一个层次,达到教学目的。整个教学是在教师不断指导以及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衔接紧凑,“导”上自如流畅,“讲”上精彩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充分达成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改革和理念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很重要的方面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首先得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内容设计中充分体现该目标,不能偏离目标而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把教学目标呈献给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给学生指引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去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们参与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必然比被动听讲效果好;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找到答案,必然比教师讲给他们的感触深、理解透、掌握牢。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航”功能,当发现学生偏离目标时,要及时指明,时刻要有目标意识。教师要合理根据遗忘规律,及时通过课堂上的提问或者是课下的测验,检验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充分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强调学生自主与合作的结合,完善学生个性
教学新理念中侧重学生的个性完善发展。一方面在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另一方面,强调自主的同时也需要同学间的合作,学生之间互为学伴,一些想法可以互相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学生良好的合作个性就形成了,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同时轻松的课堂气氛也是完善学生个性的重要方面。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间能够有效交流,能够形成良好的关系,并且在此理念中,教师没有优生差生之分,他们都是平等的,教师能够爱任何一个学生,当同学取得进步时,都能受到老师的关注,受到赞扬和鼓励,师生间是和谐的,这种课堂环境在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积极促进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主动性能够被积极调动起来。
“两启两导”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要求在一节课中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我探索或者小组讨论学习,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我们以此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相结合,在教学中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