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诚信
●爱人利物之谓仁。
《庄子·天地》物:除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泛指众生。仁:仁爱。 所谓仁是既对他人友爱,又利万能胶物繁昌。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爱人就是仁。
●君天下者,仁天下也。
清·王夫之《礼记章句》君:统治,主宰。统治天下的人,对天下应施仁义。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仁:仁爱。爱:爱惜,珍惜。
●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
《孙子兵法》王:成就王业,统一天下。道:方法。厚爱:深爱。成就王业的办法,就是深爱其百姓。
●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黄帝经·经法》
兼爱:爱无差等,十分厚薄亲疏。亲上:亲近国君,归附国君。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爱护人民,为人民兴利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爱戴他。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宋·张载《正蒙·中正》尽仁:最仁。以爱自己的心爱别人就是最仁。《韩非子·难一》:忘民不可谓仁义。”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
汉·刘向《说苑·政理》为:治理。善于治国的人,爱人民象父母之爱儿子,哥哥之爱弟弟。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兼:多方面。治:安定,太平。交:彼此。人人互爱天下就会太平,彼此相仇天下 就会纷乱。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
清·张映斗《咸阳》龟鉴:龟可以卜,鉴可以照,比喻借鉴和反省。示:表明。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证明,仁义是国宝。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厚:重。立意以爱民为最崇高,德行以乐民为最深厚。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礼记·乐记》 四海:天下。合敬同爱:互敬互爱。
●善于之下皆兄弟。
清·
洪秀全《劝世歌》
●天子以四海为家。
《汉书·高帝纪下》天子:皇帝,国君。四海:天下。国君把天下视同自己一家,不分亲疏彼此。
●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礼记·礼运》耐(néng):通“能”,能够。非意之也:不是私意所臆度,言有所为而为之。
●尧舜与民同乐,以仁德化天下。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回
尧舜:传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化:教化。古代贤明的君主能与百姓同乐,以仁德教化天下。
●仁也以博爱为本。
清·康有为《论语注》说明博爱为仁,故仁以博爱为其基本内涵。
●仁者爱万物,而智能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史记·赵世家》
备祸:防备祸患。未形:还未显露的时候。仁爱的人爱万物,聪明的人防备祸患于未然,不仁不智,用什么治理国家?
●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尚书·大禹谟》临:统管,治理。简:简易,简略。御:驾驭,控制。作为统治者,统治下民,应不繁苛;治理百姓,应予宽大。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
宋·方勺《青溪寇轨》徭:劳役。赋:赋税。宽:宽裕。民力:百姓的人力、财力。
●视民如赤子。
汉·王符《潜夫论·救边》视民:看待百姓。赤子:初生的婴儿。喻统治者把人民看成初生婴儿,真诚爱护。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臣患也。
《墨子·非乐上》
患:担心,忧虑。息:休息。巨患:巨大的忧虑。
●获饱暖之休,思作者之劳;享尊荣之乐,思供者之苦。
明·吕坤《呻吟语·应事》休:休息。享受饱暖尊荣之乐的人,不要忘了为他们提供享乐用品的劳苦人民的辛苦。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肚子吃饱了应当想到别人饥饿,身上穿暖了应当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应想到百姓的劳累。
●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难。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衾》自己穿暖了,应当想到别人挨冻;自己平安无事,应当想到别人的危难。
●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有道义的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无道义的国君,以自己的快乐为快乐。
●忧民之溺,由己之溺;忧民之饥,由己之饥。
宋·邓牧《伯牙琴·见尧赋》 溺:淹没。由:通“犹”,如同,好象。担心百姓之危难和饥饿如同自己的危难和饥饿一样。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宋·苏功《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任:承担。患:患难。居:得,占有。同:分担。忧:忧患。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礼记·大学》
好:爱,嗜好。恶:憎恶。爱民之所爱,恨民之所恨。
●圣王以天下为忧,天下以圣王为乐;凡主以天下为乐,天下以凡为忧。
汉·荀悦《申鉴·政体》圣王:圣明的君主。凡主:平庸的君主。圣王因天下事而操心,则天下人便会因有圣王而得欢乐;庸主因享天下之乐,则天下人便会因有庸主而耽忧。
●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
唐·皮日休《鹿门隐书》
官人:做官的人,己:自己。累:拖累,负担。古时当官的,把天下作为自己的负担,故自己忧天下;现在当官的,把自己作为天下的负担,故天下人担忧他。
●能与民同其利者,民必与上同其害;与民共其乐者,民必与上共其忧。
清·王韬《重民》
上:指国君、统治者。能与百姓同享利益和快乐的,百姓一定能与其分担灾害和忧患。
●乐民之乐而民乐其乐,则乐以天下矣;忧民之忧而民忧其忧,则忧以天下矣。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卷》卷二
乐民之乐: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同“与”,即共同之意。忧民之忧:以百姓的忧患为忧患。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就是与天下人同忧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孟子·梁惠王下》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以百姓的忧患为自己忧患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患为自己的忧患。
●与民同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三国志·魏书·曹昂等传》 拯:解救。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与天下人同忧同乐。
●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孟子·梁惠王上》偕:共同。与百姓一同快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天下之安而后乐。
明·吕坤《呻吟语·居官》安:安居乐业。天下之安居乐业之后,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与民同乐,举国偕富。
清·康有为《布迦利亚游记》举国:全国。偕富:共同富裕。
●仁者,在天为生生之理,在人为博爱之德。
清·康有为《中庸注》生:这里前者指产生,后者指生命。所谓仁,在自然界是万物生生不绝的运动历程;在人类是普爱众生的品德属性。
●仁者义之本也。
《礼记·礼运》义:正义。正义的根本在于仁爱。
●世界之所以立,众生之民生,家国之所以存,礼义之所以起,无一不本于仁。
清·梁启超《康南海传》存:生存,存在。起:出现,产生。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
唐·韩愈《原道》博爱:兼爱,广泛的爱。热爱众人就叫仁,行为正当,符合公益就叫义。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韩非子·解老》仁者:有仁爱之心的人。出自内心喜悦而爱人的谓之仁。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
视:看待,对待。人:别人。若:如。把别人的国家、家庭和自身看作自己的一样。喻爱无彼此之分。此即墨子兼爱之意。
●知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
《后汉书·窦融列传》要(yāo):求,取。有知识的人不会危害众人以成就自己的事,具有仁爱胸怀的人不会违背道义以求取功名。
●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墨子·天志下》何若:如何。兼:多方面。热爱天下之百姓,就是顺天之意。
●仁者莫大于爱人。
《大戴礼记·主言》莫大于:没有比……更重要。所谓仁爱:最重要的就是热爱百姓。
●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物:除自己以外的人和物。以天地博大无边的爱心为心,这样,天下就没有不可爱之民与物。
●德莫大于博爱人,政莫大于博利人。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博:广泛。莫大于:没有比……更重要。最高的品德是博爱群众;最优的政制是博利人民。
●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清·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幼有所长:少年人有使之成长的条件。矜(guān):通“鳏”,年老无妻者。寡:丧夫者。孤:丧父者。独:丧子者。
●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
三国·魏·曹植《当欲游南山行》长者:指执政者。博爱:兼爱,广泛的爱。执政者能博爱,天下的百姓就会把自己的一切寄托于他。
●欲人这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
《国语·晋语》欲:想要。人:别人,指百姓。从:服从。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汉·董仲舒《春和繁露·仁义法》 法:准则。正我:使自己端正。
●未有爱人而不自爱者,此人心也;未有害人而不自害者,此天理也。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爱人必自爱,害人必害己,这是人心天理所必然。
●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清·康有为《大同书》大同之世:这是古人虚构的一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博爱平等的理想社会。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清·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荀子·不苟》诚:真诚。君子:旧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真诚是君子所恪守的信条,也是治国的根本。《汉书·孙光传》:“诚为政之大本。”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信义,信用。庇:遮盖,保护。此有赖以保护之意。信义是国家最宝贵、人民所依赖的东西。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8回:“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资治通鉴·周纪二·显王十年》非信:不讲信义。使民:役使,驱使。守国:巩固国家。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吕氏春秋·贵信》君主一定要守信用,一贯守信用,谁不亲近你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