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娱·娱乐为王 |
引领《体坛周报》创造一系列奇迹的,就是瞿优远。
瞿优远1988年开始到《体坛周报》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部副主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1998年起任《体坛周报》社社长、总编辑。
湖南是一个经济不很发达的内陆省份,没有足球联赛、篮球联赛这类需要以整体经济作为基础的长期赛事。按照一般的“理论”,湖南并不具备支撑一份全国性体育类报纸的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先天条件。瞿优远也熟知这些“理论”,但他不迷信这样的“理论”。在一系列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瞿优远带领《体坛周报》走出了一条曾经被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和业界称为“体坛周报现象”的发展之路。
市场化定位
研究市场首先就要研究市场主体即消费者。经过悉心考究,瞿优远将目光锁定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群体。从此,《体坛周报》就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在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体育资讯的需要。
“70年代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成长,对国际体育资讯的消费有旺盛的需求。针对这一特点,瞿优远提出:以国际足球和NBA为拳头产品,集中力量打造三大“拳头”板块:足球、篮球及围棋。按照这一思路,《体坛周报》在国内媒体中开始第一家系统报道了欧洲五大足球联赛,接着又率先设立NBA专版,紧紧抓住了国内绝大部分体育迷,报纸发行量稳步上升,90年代中期已居全国体育报纸第一位。
到90年代末,“70年代人”更加成熟,欣赏水平更高。这时,瞿优远就着手组建全球性的报道和资讯网络,以及时和独家的体育报道吸引读者眼球,使《体坛周报》形成了对“70年代人”的独特价值,牢牢地确立市场领先地位。
根据“70年代人”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大大增强,并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主体这一特点,瞿优远立即做出反应,将《体坛周报》的盈利模式由原来的“发行为主广告为辅”迅速转变为以广告为主。2004年,《体坛周报》的广告额达到5个亿,比上年增长了一倍。
专业化办报
专业即权威。要在市场上确立起产品的权威性,就要走专业化发展路子。而走专业化之路,第一要务是打造专业化的团队。新成员进入《体坛周报》经过一定阶段后,瞿优远就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报社的需要,确定一个专门的报道领域,长期集中精力去了解相关信息,积累资料,建立联系,培养敏锐的感觉和判断力。这种专业化努力使《体坛周报》在国内足球、国家队、国际足球、篮球等几个主要方面,都拥有业内最顶尖的人才,有了这些专业人才,《体坛周报》始终在同类报纸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瞿优远的专业化办报,还体现在报道专业化。瞿优远本人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他从来没有想过使《体坛周报》带上文学色彩。他强调,体育比赛本身就有一种美,不需要用文字的美来装点;文字只是对比赛的描述,越简洁越好。按照这个要求,瞿优远和他的同事专门设计了足球比赛的报道模式:第多少分钟哪位球员做了什么动作,场上形势如何;哪个球员在哪个位置以什么方式得到球,以什么方式射门。每一个重要细节都交待清楚,让球迷对比赛有直观的印象。这一模式后来几乎被所有体育媒体接受并采用,成为一种经典的写作方法。
与报道方面的专业化努力相配套,瞿优远领导《体坛周报》在维持作者网络方面,实行了专业化运作。比如为方便作者,在传稿时,瞿优远要求编辑主动向作者打电话过去,而不是等作者打电话过来,以节省作者的电话费。在稿酬管理方面,瞿优远在报社财会室配备稿费专管员,要求按时结算稿费,一周一次,从不延误。这种专业性运作的结果是作者乐于合作。
职业化用人
人力资源是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和许多精明的企业领导人一样,瞿优远十分重视报社人才建设,但他更强调职业化用人。用他的话说,人才的职业化,就是员工以工作作为社会生存的基础,只有职业化的报人,才会以工作关系与《体坛周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引进人才,必要时不惜一掷千金。
除了以优厚的待遇外,瞿优远还强调以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体坛周报》借助其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为记者和编辑创造了业内最多的采访机会,提供了最便利的采访条件,在中国球员第一次出现在欧洲顶级联赛的赛场、第一次出现在NBA的赛场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都出现了《体坛周报》记者的身影。瞿优远和。《体坛周报》的成功以美好前景也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
滨岩是《体坛周报》成功走进欧洲媒体和俱乐部的关键人物,原在西班牙做生意,他说之所以放弃还算红火的生意来《体坛周报》,是因为他看到《体坛周报》在上升,当另一家媒体开出100万元的高价时,他也没有动心。因为同样的原因,马德兴、周文渊、苏群、冉雄飞、傅亚雨等一批著名体育记者、体育评论员先后加盟《体坛周报》。
体育传媒集团
在稳固了市场地位以后,瞿优远筹划利用《体坛周报》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和品牌优势,在更多的领域进行拓展。
《体坛周报》拥有超强的足球报道力量和资讯,为充分利用资源,2001年创办了国内惟一的体育类周刊——《足球周刊》。目前该刊在北京等6个城市分印,内陆版发行15万份左右,香港繁体版发行5000份。
《体坛周报》主要内容是足球和篮球,近年来,关注其他体育项目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争取这部分市场,2003年瞿优远又果断地决策创办了《全体育》。《全体育》突出一个“全”字,以足球和篮球作为主打,涵盖F1、网球、高尔夫、棒球、户外运动等,并突出奥运项目。这与《体坛周报》、《足球周刊》服务于最广泛的普通体育迷的定位不同,是在体坛之内、《体坛周报》之外的全新尝试。
在创办新刊的同时,瞿优远带领《体坛周报》不断突破传统的赢利模式,走多元化、立体化发展之路。2003年,与上海华体网联合开发手机《体坛周报》的体育新闻短信业务,2004年,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手制作的节目《体坛在线》在全国10多个城市正式开通。
为了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清除体制障碍,2002年底,瞿优远创立了体坛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由《体坛周报》社、北京体坛投资公司两大股东组成,代理“体坛”系列报刊广告经营业务,在必要的时候将尝试引入战略投资。
在瞿优远的计划中,《体坛周报》的产业开发还包括电子版收费业务、体育短信与彩信销售、体育图书出版、体育经纪业务国际顶级球队的赛事运作等项目。他的目标是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新一轮事业发展的平台,以《体坛周报》的品牌为主线,打造社会、经济效益俱佳的跨媒体发展的体育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