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新西兰国徽

标签:
历史 |
英属新西兰(1841-1907)
新西兰殖民地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块殖民地,主要位于现今的新西兰。它成立于1841年,最终于1907年废除。在新西兰殖民地成立之前,当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一部分。新西兰殖民地成立后,英国政府委托新西兰总督负责管理新西兰殖民地。殖民地成立初期,新西兰殖民地是英国的直辖殖民地,新西兰总督权力非常大。1852年新西兰宪法法案通过后,新西兰殖民地获得自治权,成为英国一个自治殖民地。1853年,新西兰殖民地举行选举,第一届议会由此产生。1856年,责任政府成立。1907年,新西兰殖民地变成新西兰自治领。

新西兰自治领(1907-1947)
新西兰自治领(英语:Dominion of New
Zealand)是新西兰殖民地的继承国。新西兰于1841年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之后又获得大量自治权。新西兰曾考虑加入但最终选择不加入隔海相望的澳大利亚联邦,未几于1907年9月26日由英王爱德华七世宣告成为自治领,逐渐享有自主国防和外交。1947年,新西兰接受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令,成为彻底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成为自治领的王室宣言从未被撤销。有法律学者认为,该王室宣言实际上已经失效。
新西兰(1947-1956)

新西兰(1956至今)
新西兰国徽是一面盾徽。左上角蓝地,绘有四颗红色五角星,即南十字星。左下角红地,绘有一束小麦,代表农业。中间白地,绘有三艘帆船,象征海上贸易的重要性。右上角红地,绘有羊毛,象征畜牧业。右下角蓝地,绘有锤子,代表矿业。盾上方饰有一顶圣爱德华王冠。两侧由一名手持国旗的欧洲裔妇女(另一种说法是西兰蒂亚)和手持武器的毛利人守护着。盾徽下有银叶蕨。饰带上书有国名。
(2024年5月9日夜)
后一篇:历史上的帕劳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