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越南国徽

标签:
历史 |
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徽章(1862-1949)

安南保护国(1884-1948)
安南保护国(法语:Protectorat
d'Annam)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于1884年在现今越南中部所建立的一个保护国,首府设于顺化。越南人称之为中圻(越南语:Trung
K/中圻),意思是“中部之土”。中法战争后,清朝放弃自身对越南的宗主权,法国成为越南的保护国。法国殖民者将越南拆分为安南保护国(中圻)、东京保护领(北圻)两部分。其中安南保护国为越南君主管辖的领地,法国派出中圻钦使对其进行保护。

东京保护国(1885-1949)
东京保护国(法语:Protectorat français
du
Tonkin),是18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根据《第二次顺化条约》在越南北部建立的一个保护领,首府设于河内。越南人称之为北圻(越南语:Bc
K/北圻),意为“北方之土”。“东京”一名源于越南语ông
Kinh,是河内在后黎朝时期的名称,后来成为西方人对越南北部的称呼。此徽章为北圻统使徽章的印章。

越南临时中央政府(1948-1954)
越南临时中央政府(越南语:Chính ph Trung
ng lâm thi Vit Nam/政府中央臨時越南;法语:Gouvernement central provisoire
du
Viêt-Nam)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于越南宣告成立。该政府作为取代东京(北部)和安南(中部)两个保护国的过渡政府而建立,一直持续到南圻(南部,又称交趾支-那)与之合并。

越南国(1954-1955)
越南国(越南语:Quc gia Vit
Nam;法语:État du
Viêt-Nam)是1949年-1955年间存在于今越南的政权,1949年-1954年间为法兰西联盟构成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放弃了北半部的统治,同年吴廷琰上台,并于次年通过公民投票废黜了保大帝,将国家改组为越南共和国。

泰族自治区(1948-1955)
是越南西北部一个已不存在的泰族自治区,大致统治今日莱州、山罗、奠边等地。其首府位于今日越南莱州省封土县。其泰语名字为西双楚泰,又译拾宋早再,即泰族十二州之意。

农族自治区(1947-1954)
农族自治区(越南语:Khu t tr
Nùng;法语:Territoire Autonome Nung,TAN),又名农处(越南语:X
Nùng),是1947年至1954年间在今越南广宁省北部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

越南民主共和国(1955-1976)
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语:Vit Nam Dân ch
Cng hòa/越南民主共和),通称北越或民主越南,建立于1945年,但直到1954年才开始获得广泛承认。

越南共和国(1955-1957)

越南共和国(1957-1963)
越南共和国(1963-1975)
越南共和国(越南语:Vit Nam Cng
hòa/越南共和;法语:République du
Viêt-Nam),通称南越,是位于越南南方的越南国政权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而改制建立的总统制共和国,首都为西贡(今胡志明市),首任总统为吴廷琰。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1975)

越南南方共和国(1975-1976)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76至今)
国徽呈圆形,红色的圆面上方镶嵌着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象征着国旗,越南人民的革命历史和国家的繁荣;下端有一金黄色之齿轮,象征工业与中央;圆面周围对称环绕着两捆由红色饰带束扎的金黄色稻穗,象征农业。金色齿轮下方的红底金子绶带上为越南文为“共和社会主义越南”,意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2023年12月25日夜)
(2023年12月25日夜)
前一篇:一日一城一徽章:潘普洛纳
后一篇:一日一城一徽章:斯塔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