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新加坡国徽

标签:
历史 |
英属海峡殖民地(1868-1946)
海峡殖民地(英语:Straits
Settlements),是大英帝国于1826年至1946年对于马六甲海峡周边及邻近地区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最初由新加坡(石叻埠)、槟城(槟榔屿)和马六甲(吗六呷)三个重要英属港口组成,因此被当时当地华人称为三州府或者叻屿呷,之后海峡殖民地加入天定(1874年至1935年)及纳闽(1906年至1946年)。左上角是新加坡、右上角是槟城、右下角是马六甲、右下角是纳闽。

英属新加坡(1946-1959)
英属新加坡是大英帝国的海外领土,存在于1946年至1963年,直至新加坡加入马来亚联合邦。当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向盟军投降后,新加坡岛的主权于1945年复归英国。1946年,海峡殖民地解散,新加坡连同科科斯(基林)群岛和圣诞岛成为独立的直辖殖民地。后两者的主权于1958年转让予澳洲。新加坡本岛也于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2年后独立。

新加坡自治领(1959-1963)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邦的地位,李光耀成为首任总理。
新加坡州(1963-1965)
新加坡州(马来语:Negeri
Singapura),简称星洲,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州属,设立于1963年9月16日,1965年8月9日独立成为新加坡共和国。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沙巴)、沙捞越和新加坡共同组建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英属时期结束,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这象征着英国对新加坡自1819年史丹福·莱佛士促成现代新加坡的建立起、长达144年的统治正式结束。
新加坡共和国(1965至今)
国徽中央是一面红色盾牌,上面刻有一轮白色的新月,这代表一个正在崛起的年轻国家;以及五颗白色的星星,代表包括多元文化政策在内的各种国家理想。盾牌左右分别为脚踩着金叶、同时站立着的狮子与老虎,它们分别代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下面是一条蓝绶带,上面用马来语书写着金色的“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
(2023年12月15日下午)
(2023年12月15日下午)
前一篇:一日一城一徽章:科克
后一篇:英国王室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