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我们看到金牌之外的

标签:
体育 |
杭州亚运会激战正酣。从9月24日拿下本届亚运会首金起,中国代表团便开启了疯狂收割奖牌的模式。
截至10月3日比赛结束,中国代表团已斩获161金90银46铜,总奖牌数达到297枚,金牌数、银牌数和总奖牌数都是断崖式领跑,让其他代表团望尘莫及。
近日,国足名宿范志毅大胆预测:“1天20枚金牌,总共16天,320块金牌吗?在我的脑子里应该是220块金牌。”
每一枚金牌都来之不易,其背后浸染着运动员长年累月、艰辛付出的汗水与泪水。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为中国体育健儿摘金夺银感到振奋和自豪的同时,却对金牌少了一些执念、对失利多了一分淡然。“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金牌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
一
已走过72个年头的亚运会,见证了中国体育健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光辉历程。
回首1951年新德里第一届亚运会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无法组建出一支体育代表团。

图为中国亚运首金获得者苏之渤。
直至1974年,中国代表团才首次踏进亚运赛场。在伊朗德黑兰,名将苏之渤“射落”中国亚运首金。那届比赛,中国代表团拿下3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
1982年,亚运会再次回到印度新德里。这一次,中国代表团创造历史,以61枚金牌首次名列亚运会金牌榜榜首,从此成为亚洲体坛的新霸主。
正是源于在亚运会赛场的不断突破,中国竞技体育开始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由此奠定了体育强国之路。

图为北京亚运会开幕式。
1990年,中国迎来首个本土举办的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北京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豪取183枚金牌,首次在单届亚运会上金牌数破百枚。直到20年后这一纪录才被打破,中国代表团在广州狂揽199枚金牌,创造了迄今在单届亚运会上的金牌数最高纪录。
从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开始至今,中国代表团已连续10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
二
金牌,曾经是我们真正的集体渴望,与国家自信和民族精神紧紧连在一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金牌被认为是我国体育体系的核心考评参数。然而,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历经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巅峰,金牌对于提升民族自信的意义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金牌至上”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且广受质疑。拿到了金牌就是英雄,可以尽情享受鲜花和掌声;而“该拿金牌没拿到”就是罪人,绝对不可原谅。
比如,连续三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跳高运动员朱建华,1984年在洛杉矶摘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结果却受到了无数谩骂和指责,还有人用石头砸碎他家的玻璃。明明是为国争光的英雄,转眼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体操王子”李宁1988年在韩国遭遇滑铁卢,被人讥讽为“体操亡子”,一夜之间从万人敬仰的英雄沦落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图为刘翔在比赛中。
曾在48次世界大赛上夺得过36次冠军、6次亚军、3次季军的刘翔,赢得了和他同时期的所有对手的尊重,却赢不来国人对他的尊重,仅仅源于2008年和2012年两届奥运会的因伤退赛经历。作为中国体育史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这位“亚洲飞人”竟然遭遇了铺天盖地的网暴。
在竞技体育中,金牌是重要标准,但早已不是进行价值评判的唯一标准。
我们为获得金牌的选手欢呼致敬,同时也为没有获得金牌的选手加油打气。当“最强大脑”柯洁意外输给中国台北队选手许皓鋐时,很多网友除了理解对弈的残酷之外,并没有过分沮丧与严厉批评;当国乒女双“大魔王”组合孙颖莎/王曼昱和陈梦/王艺迪在遭遇“团灭”时,评论区里更是“该让就得让一下,否则没人陪我们玩了”的释然。竞技场上,选手比拼实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我们则在比拼着应有的理性与包容。
三
回到杭州亚运会。开赛以来,不仅仅是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拼搏的高光时刻和辉煌成绩令人赞叹,国人对待亚运观念的转变,也凸显出中国社会的日趋成熟和自信。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代表团综合实力碾压对手,再创佳绩、继续霸榜毫无悬念,更因为大多数人的心态已经变了。如今,中国的强大早已融入方方面面,无需证明,获得金牌与否并不会影响国人的自信心态,今天的中国已拥有平视世界的底气。
我们更关注运动员背后的故事,这是我们的大国格局。在与搭档邱秀萍一起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首金后,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运动员邹佳琪的双手照片便登上了热搜。她的爸爸在接受采访时说:“看到这张照片,心痛,真的很心痛。没有哪个小姑娘的手会这样。这全部是硬茧。老茧掉了,新茧又出来了。全部是血泡。这几块金牌真是用血汗换来的。”
我们期待的不只是这样一枚金牌,还有执着奋斗后的梦想成真;我们心疼夺冠背后的伤痕累累,更高兴地看到运动员站上领奖台的甜蜜笑容。回归体育初心,尊重运动员的艰辛付出,我们的大国格局,也是运动员取得更好成绩的坚实支撑。
我们更关注运动员现场的表现,这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在备受关注的网球女单决赛中,出现了竞技体育十分罕见的一幕:联袂奉献了一场完美对决的郑钦文和朱琳共同举着国旗,接受全场观众的欢呼。

图为郑钦文(右)与朱琳(左)。
屈居亚军的朱琳掩面而泣:“我哭不是因为自己输了球,而是被满场的五星红旗所感染。”我们不仅为胜利者呐喊喝彩,也为失败者助威鼓劲。即使没有获得金牌,拼得坚韧、搏得精彩依然值得我们点赞。
我们更关注运动员自身的感受,这是我们的团结精神。尊重运动员的付出,关注运动员的感受,给予没能拿金牌的运动员以宽慰与温暖,不只是运动快乐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骨子里积淀的团结基因。
状态不佳的陈清晨/贾一凡在羽毛球女子团体决赛中遗憾落败,赛后,贾一凡黯然落泪:“我们在场上真的非常想赢,已经很努力在调动自己了,但我们是人不是神,没有办法每一场比赛都稳赢。”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我们的信任与支持,一定能够汇聚成更加磅礴的力量,激励他们提振信心、调整状态、卷土重来。

图为赛后张雨霏与池江璃花子拥抱。
从金牌结果到比赛过程,从本国选手到优秀对手,从场上到场下,从竞技到友谊,我们的关注点越来越丰富,我们敬佩“体操不老女神”丘索维金娜48岁“高龄”还在跳马,我们为“微笑天使”张雨霏与病后回归赛场的池江璃花子拥抱而感动……
中国因自强而产生的由内而外的民族自信,在不断发展的新浪潮下涵养的大国心态,使我们在胜负结果之外获得了更多乐趣与领悟,“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远远超过金牌本身。
(2023年10月4日夜)
(2023年10月4日夜)
前一篇:历史上的古巴国旗
后一篇:一日一城一徽章:累西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