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立陶宛国旗

标签:
历史 |
1410年立陶宛的战旗
扬·德乌戈什作于15世纪的《普鲁士的纹章》(Banderia
Prutenorum)包含最早的立陶宛旗帜记载,即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中出现的两面旗帜。大部分参战兵团带着绘有“维提斯”(Vytis)的红色旗帜,“维提斯”与立陶宛现行国徽图案基本相同,这种红色旗帜后来成为立陶宛战旗,再于2004年成为政府旗。不带“维提斯”的兵团所带旗帜同样是红色,绘有“格迪米纳斯塔”。携带“维提斯”的兵团属立陶宛大公国,携带“格迪米纳斯塔”的属立陶宛贵族。立陶宛大公国此后数百年都采用“维提斯”旗帜,直至18世纪末被俄罗斯帝国吞并。

波兰立陶宛联邦(1569-1795)
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语: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立陶宛语:Abiej Taut
Respublika),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二元君主制君合国,由波兰王国王冠领地(即波兰部分)和立陶宛大公国共同组成,其创立的法理依据来自《卢布林联合》,于1792年俄波战争中战败而解体。
小立陶宛的旗帜
小立陶宛(立陶宛语:Maoji
Lietuva;德语:Kleinlitauen;波兰语:Litwa Mniejsza;俄语:Máлая
Литвá),又称普鲁士立陶宛(立陶宛语:Prs Lietuva;德语:Preußisch-Litauen;波兰语:Litwa
Pruska)是立陶宛的五个历史区域之一,在历史上曾属于普鲁士,是东普鲁士的一部分。一战之后,除了克莱佩达地区之外,小立陶宛被德国吞并。战后,小立陶宛又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现在小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属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小部分地区属于立陶宛和波兰。

克莱佩达地区的旗帜
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语:Klaipdos
kraštas),又称梅梅尔领地(德语:Memelland或Memelgebiet),是国际联盟在1920年划出的一块地区。这一地区在一战之前由德国所有,一战之后这一地区和萨尔以及但泽自由市一样由国际联盟管理,将来由公投决定是否由德国统治。1923年,这一地区发生叛乱后被立陶宛吞并。1939年3月,这里被德国占领,并重新划入东普鲁士。1946年,根据波茨坦协定,这一地区被苏联占领,并成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立陶宛独立之后,这里成为了立陶宛的一部分。
1917年立陶宛的国旗方案之一
立陶宛王国(1918)
立陶宛王国是一个在1918年短暂存在的君主制政权。该国在德意志帝国的占领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建立,仅存在数月。立陶宛议会于1918年2月16日宣布国家独立,但由于德军仍在境内,议会无法组成政府、警队及其他国家机关。德国反而提出多项建议把立陶宛——尤其是普鲁士的土地收归德意志帝国之下,立陶宛人民对此十分抗拒,希望通过成立君主制政权以保持独立。同年7月11日,第二代乌拉赫公爵威廉·卡尔收到立陶宛议会邀其就任立陶宛国王的请求,自称“明道加斯二世”,但他本人没有机会去立陶宛,而这一邀请本身也有争议,造成了立陶宛议会内部的分化,独立的目的亦未能达到。当德国节节败退并被德国革命吞噬,立陶宛议会于同年11月2日撤销了对威廉·卡尔的邀请,立陶宛成为共和国。
立陶宛共和国(1918-1940)
一战结束后立陶宛王国被撤销,随后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颁行临时宪法,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成为首名立陶宛总理,民选的立陶宛宪法会议于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开,通过暂时宪法,1922年又通过了正式宪法。政府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发行立陶宛立特,设立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并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21年加入国联。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18-1919)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Taryb Socialistin Respublika;俄语: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1918年至1919年期间曾经在立陶宛境内出现的一个国家。该国在1919年和旧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成为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9)
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Baltarusijos
Tarybin Socialistin Respublika;白俄罗斯语:Лтоска—Беларуская Савецкая
Сацыялстычная Рэспублка;俄语:Литовско—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СР;波兰语:Litewsko–Biaoruska Republika
Rad)是在1919年出现的一个苏维埃国家,领土包括了现在的立陶宛东部和白俄罗斯。这个国家由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和旧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首都最初设在维尔纽斯,1919年4月维尔纽斯被波兰占领后搬至明斯克,8月又迁至斯摩棱斯克。该国领土后来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瓜分。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1953)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53-1988)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1991)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Taryb Socialistin Respublika;俄语: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或苏维埃立陶宛,是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4年至1990年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46年之后除了与白俄罗斯之间的边界略有调整以外,其疆域及国界与今天的立陶宛相同。1989年5月18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自己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仍是苏联的一部分。
立陶宛共和国(1991至今)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国重新建立独立国家,苏联本身于1991年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
国旗上的黄色旨在代表太阳和繁荣,绿色代表树林、乡村、自由和希望,红色代表为国献身者的鲜血和勇敢。——在我看来,立陶宛国旗的黄色代表这个小国对金钱的贪婪,绿色代表毒药,红色代表政客们为了自身私利而让立陶宛人流的血。
(2023年7月10日夜)
(2023年7月10日夜)
前一篇:一日一城一徽章:约翰内斯堡
后一篇:一日一城一徽章:孟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