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马来西亚国旗

标签:
历史 |
英属海峡殖民地(1874-1942;1945-1950)
后面的三顶皇冠代表的是新加坡(石叻埠)、槟城(槟榔屿)和马六甲(吗六呷)三个重要英属港口。

英属纳闽殖民地(1912-1946)

英属北婆罗洲(1882-1941)

槟城皇冠殖民地(1946-1957)

马六甲皇家殖民地(1946-1949)

马来联邦(1896-1941)
一共是白、红、黄、黑四色条纹组成,中间一只马来虎。


上面两面旗帜都是马来亚联邦(1946-1948);马来亚联合邦(1948-1950)分别使用过的旗帜,换句话说,两面旗帜是同时出现的。马来联邦、马来亚联邦是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亚联合邦则是英国的保护国。

马来亚联合邦(1950-1957);马来亚联合邦(1957-1963)
1950年,马来亚联合邦启用这面国旗,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成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领,取得独立。这面旗帜是十一角星和十一条红白条纹,代表组成马来亚的十一个地区。

马来西亚国旗(1963至今)
1963年马来亚和新加坡、砂拉越与英属北婆罗洲组成新的联邦国家——马来西亚联邦。也就启用了这面有着十四角星和十四条红白条纹的国旗。14道红白相间的等宽横条原代表马来西亚成立时全国的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又代表13个州属及联邦政府的平等关系。红色象征人民面对挑战时勇敢坚毅的精神。白色象征着人民的纯洁与高尚。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融洽、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新月图案象征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联邦宗教。十四角星又名“联邦之星”,象征着马来西亚13个州属与联邦政府联合、团结一致。黄色象征着皇室的颜色。1997年马来西亚独立40周年之际,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马哈蒂尔宣布将国旗命名为“辉煌条纹”。

沙捞越王国(1841-1848)
沙捞越王国(1848-1870)

沙捞越王国(1870-1946)

英属沙捞越殖民地(1946-1963)

沙捞越旗帜(1963-1973)

沙捞越旗帜(1973-1988)

沙捞越旗帜(1988至今)
沙捞越王国(英语:Raj of
Sarawak;马来语:Kerajaan
Sarawak)是个位于婆罗洲岛西北部的独立国家,原本受到文莱的保护,后来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沙捞越王国于1850年被美国承认。该王朝创建者为白人拉者詹姆斯·布鲁克。因支持文莱苏丹平定叛乱,逐渐获得原属文莱的大量土地。在统治期间,詹姆斯建立并巩固沙捞越的统治支配权,1888年,沙捞越王国获得了英国的保护,成为了婆罗洲的三个保护国之一,因而避免了被其他国家吞并。1941年12月,布鲁克王朝属地逐渐遭到日军侵占,直至1945年8月日军于太平洋战场宣布投降和撤离为止。1946年,该王朝最后一位拉者查尔斯·维纳·温特·布鲁克决定放弃头衔,并将主权交予英国。1963年7月22日沙捞越自治,并在1963年9月16日以邦之地位与马来亚、沙巴及新加坡共组马来西亚联邦。

北婆罗洲旗(1882-1942和1945-1948)

北婆罗洲总督的旗帜(1882-1903)

北婆罗洲总督的旗帜(1903-1915)

北婆罗洲总督的旗帜(1915-1946)
北婆罗洲直辖殖民地旗(1948-1963)

北婆罗洲总督的旗帜(1948-1963)

沙巴旗帜(1963-1982)

沙巴旗帜(1982-1988)

沙巴旗帜(1988至今)
北婆罗洲(英语:North
Borneo;马来语:Borneo
Utara)也作“北婆罗乃”(广府话)、“北慕娘”(福建话)或“北般鸟”(客家话),是在1882年至1946年期间由北婆罗洲特许公司控制的一个英属保护领,位置处于婆罗洲岛东北部。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6-1963)改称“英属北婆罗洲”,成为大英帝国的皇家殖民地之一,今为沙巴。 

1855前柔佛旗帜

1855-1865柔佛旗帜

1865-1871柔佛旗帜

1871至今柔佛旗帜

18世纪-1821吉达旗帜
1821-1912吉达旗帜

1912至今吉达旗帜

1912-1923吉兰丹旗帜

1924至今吉兰丹旗帜

1511马六甲苏丹国旗帜

1957至今马六甲旗帜

1956至今森美兰旗帜

1853-1887彭亨旗帜

1887-1903彭亨旗帜

1903至今彭亨旗帜
1957-1965槟城旗帜

1965至今槟城旗帜

1879至今霹雳旗帜

玻璃旗帜

1780-1876雪兰莪旗帜

1876-1965雪兰莪旗帜

1965至今雪兰莪旗帜

1912-1933登嘉楼旗帜

1933-1953登嘉楼旗帜
1953至今登嘉楼旗帜
(2023年5月30日夜)
前一篇:一日一城一徽章:卡坦扎罗
后一篇:历史上的马尔代夫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