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塘溪童家有个鲜为人知的史学奇才

(2023-03-28 23:45:19)
标签:

文化

  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历史系曾经集聚了8位知古鉴今的著名教授,被誉为“八马同槽”。
  其中,“一马当先”的就是史家童书业先生。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古史辨派杰出代表的祖籍竟然在我们鄞州。
  民国以来,鄞县坊间一直流传一句极广之语,即为:周家出大官,童家出学者。
  塘溪童第周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而童书业或许是民国众多史家中最富传奇性的一位。
塘溪童家有个鲜为人知的史学奇才
  图为童书业。
  童书业并不是出生在鄞县,而是1908年出生于安徽芜湖。因为他的祖父童祥熊当时任清政府安徽道员,安居在安徽。
  但童家始终以鄞县人自居。
  1938年,童书业父亲五十寿辰,童书业请史家吕思勉撰写征求书画启事,即以“鄞县童亢聆诗闻先生五十寿辰”为题。
  2021年12月,童书业先生的三女儿、浙江大学教授童教英女士向家乡天一阁博物院捐赠一批童书业论著手稿、档案等珍贵文献。
  童书业的传奇人生首先表现在他的求知历程与同龄人不同。
  当其同龄人沐被着新式教育时,童书业获知的方式是当时已颇稀少的纯旧式教育,由长辈亲授和请先生入室授知。
  童书业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极强。他从小便备受祖父的钟爱,4岁识字启蒙,5岁开始读书。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喜欢读古书、作古文、阅画帖,从不懂算计营生,但却在一年内不仅完全掌握了与自己禀性格格不入的会计业务,而且暗中迷上了绘画。
塘溪童家有个鲜为人知的史学奇才
  图为童村。
  由于时局纷乱,童书业曾随家人辗转迁徙到青岛、上海、苏州等地生活,先后受业于俞穆卿(其父之师)等人,学习《诗经》《左传》《礼记》等,并逐渐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效仿书中的人行事。
  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童书业触类旁通、涉猎广泛,研究领域遍及美学、古器物学、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等。
  童书业通过20年的闭门专心致志地读传统经典,养成了极其深厚的传统学养,经史子集皆涉猎,主要经典烂熟于胸。
  这是他日后学问精进,而且每进入一个领域即会在此领域做出令世人瞩目成就的基础。
  严格来说,童书业是自学成才的,并没有获得什么专业文凭。凭借天赋异禀,加上勤勉刻苦,他终成一代大家,攀上了史学研究的顶峰。
  古史辨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其中,该派主要代表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在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
塘溪童家有个鲜为人知的史学奇才
  图为《童书业传》。
  童书业读了顾颉刚的《古史辨》后,觉得其中观点与他的传统学养不谋而合,于是以顾颉刚为私淑之师,在古史辨派的治学方法影响下,1933年,当时在浙江图书馆担任校对员的童书业写了《虞书疏证》,并将《虞书疏证》稿寄给顾颉刚。
  顾颉刚惊讶于一个无名之卒竟然能作出如此文章,顿起爱才之心,频频与童书业联络,并邀请童书业北上。
  1935年暑假,童书业受邀来到北京。由于拿不出学历证明,无法在北平的大学得到正式教职,就担任顾颉刚的私人助理,协助顾颉刚开展古史研究工作。
  顾颉刚当时担任燕京大学教授,童书业成为其“春秋史”课的助教,薪金由顾自己支付,食宿也在顾的家里。
塘溪童家有个鲜为人知的史学奇才
  图为鄞州区图书馆馆藏图书。
  童书业代顾颉刚编写的《春秋史》,先由顾颉刚署名,后来顾写信给他说:两人长期不在一地工作,《春秋史》就用你的名字出版,以应教学之需。
  《春秋史》吸取史论派特点,尝试用经济史观解释历史,是童书业的传世名作,不但史料详尽、考证严密,而且深入浅出,非对春秋史实烂熟于胸者不能为之。
  这部《春秋史》足以奠定童书业的史家地位。
  古史研究学者的水平,就看他写的书,是不是能够举重若轻。具体来说,就是讲问题简单又透彻,论述中常有点睛之笔,从不玩弄陌生化修辞。如果一个学者的书把问题越讲越高深,喜欢讲绕圈话,晦涩玄妙,八成是个学术骗子。
  而童书业正是前者。
  研究古史是童书业毕生的主要事业,对古史传说和西周、春秋史的研究是其在史学上最主要的成就。
  由童书业主要编著的《古史辨》第七册对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那场持续十余年、轰动史学界的古史辨运动作了一个总结。
  “童书业先生这《古史辨》第七册的结集,乃是这几年来从事古史学研究者研究夏以前古史传说的总成绩。”顾颉刚高度评价道。  
  一个世纪过去了,虽然学界对古史辨派有不同的评价,但其主要的论点仍然是站得住脚的。童书业继承和发扬了顾颉刚的理论,无疑作出了巨大贡献,实为古史辨派后期中坚。
塘溪童家有个鲜为人知的史学奇才
  鄞州区图书馆馆藏图书。
  1963年末,顾颉刚病重手术前给童书业写的一封信中说:“……倘使病不能愈,真当衔恨入地。平生积稿,只有赖诸位至交为作整理。您为最知我者,所负之责任亦最重也。”顾颉刚的这封信,实带有临终遗言之性质。
  没想到,1968年1月8日,被顾颉刚称为“最知我者”的童书业竟先离世。
  1949年8月,由杨向奎先生引荐,童书业从上海来到青岛,应聘为青岛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文学所研究员。
  从那时起一直到去世,这段在山东大学教书的岁月是他一生中较稳定的时期,先生一些彪炳千古的著作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写成的。
  谈起童书业,山大历史系的老校友无不“瑞思拜”,对他生活小事糊涂、学问大事聪明的种种天才趣闻留下了深刻印象。
  童书业上课从不带笔记、讲义和手表等东西,每次都是徒手而来,即席发挥,但又条理清晰,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话,全凭逻辑缜密的“脱口秀”圈粉。更为奇特之处,每当他讲完一个大段落,宣布这堂课结束时,下课的铃声总是同时或在一两分钟内响起。其时间之准确,令人为之咋舌。   
  童书业的记忆力超群,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有一颗“最强大脑”,有关这方面的种种传说早已出圈。
  他能将《尚书》《诗经》《左传》《论语》等先秦文献一字不差地从头背到尾。
  有一次,山大校长华岗为全校师生作社会发展史的报告,童书业坐在台下静听。会后讨论时,老师们对报告内容的细节发生争论,都认为自己记得准确,于是请童书业来评判,没想到他竟然将华岗校长的报告整段整段地复述下来,一点也不走样。医学院的师生要求补听报告时,学校便请童书业代为传达。据说传达时不但一字不漏,而且华岗校长讲到什么地方咳一声,他也跟着咳一声,其记忆力之强健,真是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当时曾流传着这样几句歌谣,可见一斑:“腰酸背斜肌肤瘦,长夜攻读至白昼。问君何苦自折磨?矢志十年赶上童教授。”
塘溪童家有个鲜为人知的史学奇才
  图为童书业夫妇与顾颉刚(中)资料图片。
  顾颉刚曾这样评价童书业:“不仅学问精博,而且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重要的先秦古籍包括诘屈聱牙的《尚书》在内,都能背诵如流。这些古籍里的某个词汇出现过几次,他不用查可以立刻告诉你。近人的学术著作,他看过一遍就能例举其主要内容和论点……”
  童书业过目成诵的本领,很多人刚开始还表示怀疑和不服,总想找机会测试、验证一下,结果无一例外被啪啪打脸。
  童书业的治学范围极广,在中国史、古代地理、中国历史分期、古代东方史、中国手工业商业史、先秦诸子思想、中国绘画史、瓷器史等研究方面多有建树,计有专著14部和论文129篇。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童书业已经走了55年,他的史学思想、治学精神在历史的时空中依然熠熠生辉。
(2023年3月28日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