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武传(班固)

(2011-04-19 20:07:55)
标签:

苏武传(班固)

教育

分类: 精品教案

苏武传(班固)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贯彻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2、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使课堂单调、死板,学生只是机械地识记教师给出的现成的相关文言文知识和文本信息,学生既不能超越教师的讲授思维束缚,也不可能超越文本的语境限制而有价发掘,所以学生厌学、怕学文言文,也就不奇怪了。

    要转变文言文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理解文本材料的基础上整体认知,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探究评价,让学生看到文言文自身特有的魅力,从而不再害怕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了四篇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属精读课文。

《苏武传》节选自班固的《汉书》,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九年,最终得以回国的全过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可以说,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后,苏武的英名和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一直为人所称道。

     班固采用写人物传记常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作者没有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精心地取舍剪裁,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笔墨刻画人物,生动地再现了人物。

     此外,出自正史的《苏武传》也是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教材,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多地积累文言实词,熟悉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句式、通假等常见的语言现象。

所以,《苏武传》的确是一篇值得认真揣摩、精心研读的优秀作品。

     三、学情分析

    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 文言文是其中一“怕”。《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要阅读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头疼,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还未到位。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此前,他们已学习过篇幅更长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苏武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另外,苏武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学生还是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所以,在教法上,我的构想是利用板块式教学,突出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并鉴赏文本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2、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说明:作为文言文,首先要注意疏通文意,读懂原文,积累文言知识,这是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需。

    《苏武传》是班固倾全力而为之的,最能显示他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班固为了突出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在事件的详略上精心处理、精心剪裁,如苏武被拘匈奴十九年,作者并没有对这十九年的生活采取编年记的方式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逼降和苏武拒降的场面,有力刻画了苏武的坚贞不屈。范晔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确实不错。此外,对比和衬托方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些也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手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标极力强调必须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熏陶和感染,“语文课程必须……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苏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具有震憾力量。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二)引导学生在客观评价人物的过程中,理解苏武的精神内涵。

     六、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汉书》继承了《史记》的传统,在学习《苏武传》的过程中,不仅要懂得知人论世,从人物的事迹、生活的境遇之中去认识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正确评价人物,还要学习借鉴写作技巧,提高自己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2、强调多读

    文言文不读不行,精彩段落最好要熟读成诵。多读才能加深理解,形成语感,才能把握人物及其刻画艺术。边读边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质疑,有所领悟。

     3、板块式教学

     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塑造技巧、科学品评人物三个板块三课时完成,每个板块主题明确,结构清晰,目标突出。利用多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熟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导课

    用歌曲《苏武牧羊》或温庭筠的诗作《苏武庙》导入课文。(多媒体演示)。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多媒体展示)

   (三)听读录音。(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跟读)

   (四)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一边疏通文意,一边自行整理,归纳通假字、句式等文言现象,然后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对疑难问题、学生共同探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指导,最后将归纳补充订正后的文言文知识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归纳略)

    (五)齐诵全文,培养语感

    (六)当堂练

     教师布置《高中语文必修4基础学习与能力提升》中的相应作业,要求当堂限时完成练习,以巩固本课所学的文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亦可,总之是为了随堂检测学生积累的文言文知识。)

     第二板块:梳理情节,把握人物个性特点,分析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一)梳理情节,拟小标题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自己概括小标题,然后再自行讨论筛选,确定最佳的小标题,如: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权,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矢志不渝     6、北海牧羊,杖节守望

     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8、历尽艰辛,发白归汉

     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取材的特点。文章并没有具体描述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每一件事,而是着重写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景,详略得当,很好地突出了苏武的忠贞不渝。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确,叙事写人应围绕中心取舍材料、处理详略的写作技巧。

    (二)分析人物,学习手法

     1、学生分角色朗读卫律、李陵劝降的段落,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讨论,总结体会人物个性,总结刻画手法——对比衬托。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已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拨,无怨无悔。

      3、教师小结:在两组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面对十九年磨难的坚忍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4、布置作业:以“苏武的守望”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三板块:深入探究,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理解忠诚的内涵

      (一)用多媒体展示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片断,提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忠诚?(明确: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 )再展示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的备受争议的一段文字:“中国历史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是的战争则‘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的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稳定为民族英雄。”探讨:依据修改后的大纲,苏武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怎么看?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评价苏武,然后由组长递交总结,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讨论结果,互相交流,在对比、探究、评价中期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最后教师提供参考观点。(观点略)

    (二)布置作业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材料,为苏轼写传,字数在800以上。

     黄州雪堂  东坡肉  赤壁赋   东坡居士

      乌台诗案  苏堤  大江东去

     七、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学习手法→布置写作作业

      板书设计

       张胜  ←——    苏武  ——→  卫律       李陵

       糊涂叛变        忠贞不渝      卖主求荣   懦弱自私

             映衬               对比

      八、评价与反思

      怀着激情来教学《苏武传》,是因为我本人对苏武由衷地敬佩和景仰。试想想,一位使者,带着和平的使命来到匈奴,却被拘押了十九年,身心历尽磨难,但矢志不渝,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多么感人!漫长的十九年,把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须发尽白”的老人。荒凉的北海砥砺着苏武的斗志,他“杖节牧羊,卧起操持”的形象就象一座历史丰碑,给予后人无尽的精神滋养。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这一板块的教学,通过学生研读文本与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及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形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既体验了探究过程,又加强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本课教学设计的另一亮点是以读贯穿教学过程。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在文言文中倡导多读、赏读、品读。反复诵读,让学生如入无人之境地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进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一句话,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要书声琅琅。

     另外本设计还有一个亮点是学生自己动手积累文言文知识,如果老是采用由教师直接解释文本中的字词句段,指出重难点,给出分析答案,学生机械地识记这些相关信息的传统教法,就会让学生从心底里害怕,厌倦文言文,因此要在适当保留传统教法的基础上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在体验活动中发现语言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