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八景之三游雨霁

标签:
宜昌秀丽峡江高怀三游 |
分类: 律之声 |
宜昌八景
五、三游雨霁
诗仙词圣共追游,雅趣高怀壁上留。
岩洞三吟云气荡,夷陵一望峡江柔。
溪清碧水吞风月,石乱苍崖恋道俦。
雨霁晴归增秀丽,身临但觉楚天幽。
三游雨霁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传唐元和14年(819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此洞,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洞外林寒涧肃,风景极致,尤以雨后新晴,江山如洗,清静秀丽,分外好看,是为三游雨霁。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古诗文二:
《三游洞序》
[唐]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
“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三游洞》
(宋)苏辙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磷。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前一篇:江城子·和敏敏《送轻柔》
后一篇:建党节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