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裾”的出处来自西汉文帝时期的《七发》。
根据百度百科所言,“杂裾”或者袿衣,实际上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东汉的经学家郑玄甚至以为上三代的翟衣就是袿衣的一种。
早期的时候,个人总认为杂裾属于深衣的一种,但是后来被同袍指出不属于深衣,理由是“作为表演服、舞蹈服出现……不庄重……”(这和是不是深衣有关系么?舞蹈服就不能是深衣了?)不过时间久远恕我记不清楚了。
参考出土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时,杂裾在多数情况下的确是作为舞蹈服装出现的,常服和礼服都绝少见到这种款式。
但是,个人仍然认为初期的杂裾并不是表演服一类的服装,大概是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态比较混乱,思想风气较为自由开放,导致当时服装款式杂乱,杂裾很有可能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据《女史箴图》中所画图样,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有不少人穿这种款式。
百度百科的内容似乎也证明了杂裾属于深衣的一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如果杂裾属于深衣的话,那就应该是上下连裳制。
和直裾、曲裾不同的是,杂裾下裙部分是由交叠在一起的上宽下窄至尖的“髾”组成。在髾上还要加上几条飘带,在这些条状物的外面,加上帕腹。
(但是看了很多文物图之后,我又有一种感觉,就是里面穿襦裙…自腰上绕一层杂裾……胡思乱想而已)
五代之后,杂裾和当年的曲裾一样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下图展示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列女图》中的杂裾。
其变化主要在下摆处裁剪出若干三角形,上宽下窄,层层相叠,富于层次感,走起路来随风飘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