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收获——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标签:
杂谈 |
这本书9月开学初就已领到,放在办公室桌面两个月,这几天想将上半年的几个发言做个整理,便有了学习的冲动。
读了第一章“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在21世纪跨步前进”,发现并不是简单地将课标的内容铺陈出来,而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证和论文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向读者阐释课标的演变过程、四个课程理念的内涵与常见的误读、课标(实验稿)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解决对策、如何使教师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新等。可见,刘恩山的作品的确是值得一读。
在翻阅后面的案例时,无意中发现有对自己所上公开课的简单描述,霎时感到这本书与我亲近了许多,同时又觉得惭愧,因为在去年公开课之后,自己对科学哲学史的关注还是不够,虽然让校图书馆订购了刘教授推荐的《科学教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贡献》,也翻阅了一下,实在是觉得引经据典的地方太多,看起来艰涩异常,便放弃了。好在卢同学看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指导了我的公开课,想出了一句让刘教授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刘教授在解读中还原文引述:我们在课堂上讲授了许多正确的科学知识,但学生并不知道正确的科学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细思起来,自己这四年在学习BSCS案例的过程中,教学实践的确是在慢慢走向深入,开始关注科学知识背后的东西,也就是科学本质的问题。BSCS的不少案例都在追问学生:科学家是怎样构建科学知识的,以使科学能够与其他领域的工作截然不同,从而使其研究成果具有更好的持久性和可信赖度;是什么使得自然科学工作独一无二;等等。虽然自己还未系统地学习科学哲学,但是通过BSCS案例的学习,也逐步学习了一些方法论的知识。
这就牵涉到一个话题,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或者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才是有效的。解读中说“探究学习”“做中学”和“合作学习”目前成为了国培项目的主要方式,但是没有说清楚学习的材料(或者说内容)是什么。窃以为,应该提供更多的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教学案例单元(不单单是一节40分钟的观摩课),让教师参与到与以往不同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新的教学策略在行动中的样子”(Loucks-Horsley等,1998)。通过教师自身的体验,可以“改变他们对教学的看法,从而采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去推理、去调查、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反思和讨论,激励教师改进他们的教学实践。(《Cell
Biology and Cancer》,BSCS,2012年版,P4)
“解读”第一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学习案例单元也有类似的举例: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十余所高中(含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校)试用美国BSCS研制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三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当时制定课标(实验稿)和课程改革进行了“热身”和练兵,改变了当时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的“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不适合中国学生”及“国外的教学策略华而不实,影响学习效果”的想法。
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个人认为,对课标(2017年版)的推进,除了认真研读课标和“解读”外,有针对性地进行好的案例单元的模仿和教学实践,不失为一条捷径。
可以说,今天心血来潮读了一下“解读”,没按原计划看书,是一个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