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章第二节   成瘾的心理机制

(2010-09-21 10:48:30)
标签:

杂谈

 

对于成瘾的定义,历来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最近某医院还出台了一个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如表3-4),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据说符合四条以上就可以确诊,其重要结论是: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者超过6小时,且此症状已经达到或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而且这是一种精神疾病。

 

表3-4 某医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标准就会发现,上述很多判断条件的定义还是很模糊的,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指标的特异性不足,因此如果单凭这个过分简单化的标准来确诊病患成瘾性还不是很可靠的。比如说,如果把上述标准中的关键词“上网”改成“吃饭”、“睡觉”、“看连续剧”等正常活动,但我们不能说一个人要吃饭要睡觉就是成瘾了。其他诸如“手淫”、“尿床”等略显病态,但未必都需要积极干预的现象,如果对照这个标准,也大致能成立四条以上,但这不一定就是成瘾。而且网络成瘾标准的定义也过分狭窄,这个标准对其他成瘾的普适性也较差。一个好的成瘾标准,首先应该是不光注重外在表象,更应注重内在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应该能够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相关诊断,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领域。

 

作者认为,对任何成瘾的诊断必须同时具备几点:客观上给自己带来生理上的痛苦,或者实际影响了生理健康;主观上有强迫症心理倾向,明知不对还要去做,丧失必要的自控能力,或诱发了其他心理病态;社会学方面社交功能受损,或者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痛苦,形成了人格障碍和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共同指向正常人的生活目标,以及生活乐趣的多样性的缺失。也就是说,致瘾物呈现出强烈的排他性,使患者不能再从其他任何事物中体验到任何正面情感或者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原因造成的成瘾实际上都是一种病态,都是强迫症,两者有密切的联系。精神分析理论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少女杜拉的故事》中详细地描述了一个患有歇斯底里、强迫症和神经官能症的少女的典型案例。他通过梦的解析和自由联想,抽丝剥茧地将隐藏在杜拉潜意识深处的种种被压抑的欲望和隐私一个个都剥离和暴露出来,揭示了强迫症状和躯体症状对她的特有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从而找到了发生所有症状的心病的根源。这就好比拆弹专家在对付一个未知的炸弹时,首先必须要找到它的触发装置和触发机理,一旦根源找到了,那么后面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分析手段和治疗过程后来成为了心理分析的一个重要标准。弗洛伊德还告诉我们,出现同样的心理和躯体症状的病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因人而异,必须通过个性化的分析才能找到各自的病因,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成瘾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治疗来说,也是如此。不光是病人,他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中用浅近的语言就此给出了很多生动的普通人的案例,说明了即便是同样的符号、数字和文字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含义。反过来,由于性格和价值观的原因,很多大多数人看来并不相似的东西,在某人看来也可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他就可能会看似没有理由地搞错。其间的因果关系因人而异,都需要福尔摩斯式的探究才能发现,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只有通过这样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分析研究,我们才能真正发现日常生活背后的人性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才能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做任何事才能成功,舍此无他。

 

姑且不论物质造成的生理依赖和成瘾,心理成瘾实际上是人类欲望的满足出了问题。从本性上说,人都是贪婪和懒惰的,也就是最好付出越少越好,得到的满足越多越好,最好就是不劳而获。这种内在的先天就失衡的主观心态和天性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需要后天习得的道德和科学价值观来改造。人类的满足主要受几个变量的控制:是否及时(最好是即时,没有任何等待)、是否有条件(在这里,条件是指那些客观可以做到的,主观愿意接受的,而且并不认为苛刻的必要付出)、是否足量(可以分为不足、适量和超量)。图3-5中总结了各种变量的组合对人们满意度的影响。当然,如果是针对某些具体对象和具体到个人的话,表中所对应的满意度水平可能有所变化,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

图3-5 欲望满足后的本能满意度矩阵

 

    从图3-5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观上愿望的不满足总是带来不快,而三个变量如果同时处于积极区间,那么带来的满意度会更高。如果其中有一个或更多的变量处于负面的区间,那么人们就会倾向在其他要素上获得补偿。比如说,如果乘客在机场等候时间过长,延迟了上机,那么他们就倾向寻求诸如餐饮、住宿、道歉、金钱赔偿等其他方面的补偿,以重新恢复心理平衡。如果这样的补偿的获得被设置了某种条件(比如说只有老人和小孩才可以得到),那么他们的负面满意度将会进一步强化,附带条件的补偿所起到的效果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火上浇油、适得其反。这其中的微妙平衡和游戏设计中常常面临的难题是一样的性质。

 

和上述例子相反的情形是,如果顾客在商场里面即时可以得到服务,买到喜欢的商品后付款也不用等候排队,还能无条件地得到免费赠送的礼品,那么得到的正面满意度就会得到最大强化。不过这样的强化也是不稳定的。反复的强化将导致顾客满意阈值和期望度的上升,进而导致满意度的下降。事实上,所有这些指标能产生的愿望的满意度都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边际效用都呈迅速而明显的递减趋势。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被宠坏,最终被培养成即便是愿望被立刻无条件超额满足,也不能从中感觉到任何满意和快乐,这是不同于生理因素造成的快乐感被剥夺的现象。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究满意和幸福感的来源,就会发现其实和愿望的满足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获得愿望满足的难易程度是和幸福感负相关的。主观的满意成都和愿望和现实的落差有更直接的相关。图3-6显示了达成满意度的条件和获取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相关,而且满意度有一个峰值区间,该区间的位置和达成特定愿望的难易程度相关。达成难度过低和过高一样,都不会带来最佳的满意度。难易程度可以是等待的时间,也可以是必须满足的各种条件或者付出的代价,或者是皆而有之。

 

图3-6 满意度波动条件和曲线

   

    从图3-6我们可以看到,愿望的实现带来的满意度取决于当前水准和期望水准之间的差距。从逻辑上说,要增加这个差距,可以降低当前水准,或者提高愿景的水准。但是由于人们对维持当前水准的刚性需求——理论上说,我们时不时来个忆苦思甜能增进我们的幸福感——一般都不愿意降低当前的满意度水准;而愿景的水准也受能够实现的极限水准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的一直上提,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要始终能够产生和保持两者之间的一个范围合理的落差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好像炒股票,股价每天都在波动,并不能保证一直单边上扬。如果买入价过高,或者买入价和卖出价之间没有足够的差额,那么扣除交易成本后就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了。跟股票交易一样,任何满足的获取都是有成本的。任何满足和股票的价格一样,不可能无限制地上升,总有个上限。成瘾者的精神满足系统好比泡沫过剩的股票市场,基线抬得过高,一旦泡沫破裂,整个人的身心就跟崩溃的股票市场一样不可收拾了。

 

同样的道理,富人相对于穷人并不一定更幸福,因为他们的当前水准这个基准线已经很高,难以超越,离能够达到的极限距离往往较短,不一定能产生足够的落差以产生幸福感。另一方面,赤贫的穷人(恩格尔系数60%以上)即便获得一些愿望的满足也不一定就感到幸福,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暂时的满足并不足以缓解资源的长期匮乏所造成的过度压力,更多的只是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那也就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了。一般而言,生活达到小康水准(恩格尔系数40%~50%)的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强烈的。社会学的各种实验和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些结论。类似的,一个人的幸福感也取决于他的生活中,或者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是否有适量的压力。压力过多自然不好,但是过少的压力也不是好事,它会让一个人因为无所事事,生活中缺乏值得注意和需要付出精力的对象而显得乏味,自然即便达到目标也不会产生足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了。

 

如果我们要控制一个愿望的达成,以使其能够使当事人主观上达到最佳的满意度,就必须也可以对图3-5中所列出的欲望满足的本能满意度矩阵做出人为干预的适当调整,以使整个满意度系统能够可持续的维持,并在不造成成瘾的情况下,在合理的区域内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和满意。图3-7中总结了这样一个各条件的理想分布矩阵。

 

    图3-7和图3-5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突出了“有劳才能有所得”的原则(这也是西谚所说的:No pain, no gain.这句话其实概括了整个人生的要点。),而摈弃了图3-5中所体现的以贪婪和懒惰所主导的不劳而获的原则。此外,它还包含了“有所付出就有相应回报”的公平原则。因此在图3-7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愿望的不予即时满足是一个上策,而对愿望的立刻满足是一个下策,因为没有付出的得到是没有价值的,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如果令受众承受了额外的等待或者付出,那么就应该在数量上予以适当的额外补偿,以确保其满意度能够尽可能地达到较高水准。

 

 

图3-7 欲望满足的合理矩阵

 

在图3-7中,还有几个值得讨论的现象。首先是适当的压力。愿望的实现过程中,给予对象以适当的紧张情绪好比烹调菜肴时加的各种调味佐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加强满足的满意程度。比如跳伞和跳楼机中的失重感、动作类电影中紧张刺激的追逐打斗镜头、恐怖片中的鬼影和音乐等等。所谓家花不如野花香也是同样的道理,偷情过程中的压力常常带来额外的兴奋和刺激。如果情夫情妇真的变成了夫妻,也就很快会索然无趣了。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对此做出总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这个描述男子和不同角色的女子相处时的满意顺序,实际上是按照双方相处时男性感受的道德压力大小排序的。

 

其次就是延迟满足,也就是欲望在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被满足。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能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另有证据表明,不能接受延迟满足的人,或是其基因有先天缺陷,或是有后天教育不当产生的人格缺陷,他们都更有上瘾的倾向——各类成瘾的共同外在特征之一就是如大小便失禁一样地等不及了,一旦想要就一定得马上得到,否则就会很快出现各种生理症状。

 

以毒品为例,对 于瘾君子来说,生理上的成瘾容易戒断,一般一到三周就可以完成,最多四到六周。但是心理上的成瘾非常顽固,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戒断。90%以上复吸毒品的人都是因为一旦回到以前的环境和情绪中,就丧失了自我约束行为的能力——这就好比格式塔(意译为完形,作者注)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心物场的概念。一个屋子对正常人来说,不过是个普通的地理环境,而对于以前曾经一直在里面吸毒的人来说,就是个暗示其过往行为的行为环境,甚至和他一起在里面吸毒的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和替代品。一旦置身其中,以往吸毒的体验和情绪就会自动源源不断地如沉渣泛起(行为环境刺激了心物场的张力和欲望的产生),引诱其重复以往的行为。从心理治疗角度说,要彻底戒断一个不良嗜好,首先必须先解决生理依赖,更要彻底远离原来的行为环境和所有能激发其过往行为的因素。然后,要设定合理的相对更健康的替代品(具体的替代品因人因事而异,对烟民来说可以是适量的尼古丁或者口香糖,对沉迷游戏的人来说可以是运动),使其能够对新的替代品重新建立转移后的依赖关系,进而逐渐摆脱原先的成瘾对象。

   

    成瘾现象的发生和脱敏除了和上述的个人生理和心理因素相关以外,成瘾者和他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其生活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学因素。下一节我们将就此对成瘾现象进行更全面的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