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 成瘾的心理机制
(2010-09-21 10:48:30)
标签:
杂谈 |
对于成瘾的定义,历来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最近某医院还出台了一个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如表3-4),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据说符合四条以上就可以确诊,其重要结论是: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者超过6小时,且此症状已经达到或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而且这是一种精神疾病。
表3-4 某医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标准就会发现,上述很多判断条件的定义还是很模糊的,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指标的特异性不足,因此如果单凭这个过分简单化的标准来确诊病患成瘾性还不是很可靠的。比如说,如果把上述标准中的关键词“上网”改成“吃饭”、“睡觉”、“看连续剧”等正常活动,但我们不能说一个人要吃饭要睡觉就是成瘾了。其他诸如“手淫”、“尿床”等略显病态,但未必都需要积极干预的现象,如果对照这个标准,也大致能成立四条以上,但这不一定就是成瘾。而且网络成瘾标准的定义也过分狭窄,这个标准对其他成瘾的普适性也较差。一个好的成瘾标准,首先应该是不光注重外在表象,更应注重内在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应该能够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相关诊断,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领域。
作者认为,对任何成瘾的诊断必须同时具备几点:客观上给自己带来生理上的痛苦,或者实际影响了生理健康;主观上有强迫症心理倾向,明知不对还要去做,丧失必要的自控能力,或诱发了其他心理病态;社会学方面社交功能受损,或者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痛苦,形成了人格障碍和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共同指向正常人的生活目标,以及生活乐趣的多样性的缺失。也就是说,致瘾物呈现出强烈的排他性,使患者不能再从其他任何事物中体验到任何正面情感或者情绪。
姑且不论物质造成的生理依赖和成瘾,心理成瘾实际上是人类欲望的满足出了问题。从本性上说,人都是贪婪和懒惰的,也就是最好付出越少越好,得到的满足越多越好,最好就是不劳而获。这种内在的先天就失衡的主观心态和天性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需要后天习得的道德和科学价值观来改造。人类的满足主要受几个变量的控制:是否及时(最好是即时,没有任何等待)、是否有条件(在这里,条件是指那些客观可以做到的,主观愿意接受的,而且并不认为苛刻的必要付出)、是否足量(可以分为不足、适量和超量)。图3-5中总结了各种变量的组合对人们满意度的影响。当然,如果是针对某些具体对象和具体到个人的话,表中所对应的满意度水平可能有所变化,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
图3-5 欲望满足后的本能满意度矩阵
和上述例子相反的情形是,如果顾客在商场里面即时可以得到服务,买到喜欢的商品后付款也不用等候排队,还能无条件地得到免费赠送的礼品,那么得到的正面满意度就会得到最大强化。不过这样的强化也是不稳定的。反复的强化将导致顾客满意阈值和期望度的上升,进而导致满意度的下降。事实上,所有这些指标能产生的愿望的满意度都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边际效用都呈迅速而明显的递减趋势。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被宠坏,最终被培养成即便是愿望被立刻无条件超额满足,也不能从中感觉到任何满意和快乐,这是不同于生理因素造成的快乐感被剥夺的现象。
图3-6 满意度波动条件和曲线
同样的道理,富人相对于穷人并不一定更幸福,因为他们的当前水准这个基准线已经很高,难以超越,离能够达到的极限距离往往较短,不一定能产生足够的落差以产生幸福感。另一方面,赤贫的穷人(恩格尔系数60%以上)即便获得一些愿望的满足也不一定就感到幸福,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暂时的满足并不足以缓解资源的长期匮乏所造成的过度压力,更多的只是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那也就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了。一般而言,生活达到小康水准(恩格尔系数40%~50%)的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强烈的。社会学的各种实验和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些结论。类似的,一个人的幸福感也取决于他的生活中,或者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是否有适量的压力。压力过多自然不好,但是过少的压力也不是好事,它会让一个人因为无所事事,生活中缺乏值得注意和需要付出精力的对象而显得乏味,自然即便达到目标也不会产生足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了。
如果我们要控制一个愿望的达成,以使其能够使当事人主观上达到最佳的满意度,就必须也可以对图3-5中所列出的欲望满足的本能满意度矩阵做出人为干预的适当调整,以使整个满意度系统能够可持续的维持,并在不造成成瘾的情况下,在合理的区域内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和满意。图3-7中总结了这样一个各条件的理想分布矩阵。
图3-7 欲望满足的合理矩阵
在图3-7中,还有几个值得讨论的现象。首先是适当的压力。愿望的实现过程中,给予对象以适当的紧张情绪好比烹调菜肴时加的各种调味佐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加强满足的满意程度。比如跳伞和跳楼机中的失重感、动作类电影中紧张刺激的追逐打斗镜头、恐怖片中的鬼影和音乐等等。所谓家花不如野花香也是同样的道理,偷情过程中的压力常常带来额外的兴奋和刺激。如果情夫情妇真的变成了夫妻,也就很快会索然无趣了。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对此做出总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这个描述男子和不同角色的女子相处时的满意顺序,实际上是按照双方相处时男性感受的道德压力大小排序的。
其次就是延迟满足,也就是欲望在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被满足。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能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另有证据表明,不能接受延迟满足的人,或是其基因有先天缺陷,或是有后天教育不当产生的人格缺陷,他们都更有上瘾的倾向——各类成瘾的共同外在特征之一就是如大小便失禁一样地等不及了,一旦想要就一定得马上得到,否则就会很快出现各种生理症状。
以毒品为例,对 于瘾君子来说,生理上的成瘾容易戒断,一般一到三周就可以完成,最多四到六周。但是心理上的成瘾非常顽固,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戒断。90%以上复吸毒品的人都是因为一旦回到以前的环境和情绪中,就丧失了自我约束行为的能力——这就好比格式塔(意译为完形,作者注)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心物场的概念。一个屋子对正常人来说,不过是个普通的地理环境,而对于以前曾经一直在里面吸毒的人来说,就是个暗示其过往行为的行为环境,甚至和他一起在里面吸毒的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和替代品。一旦置身其中,以往吸毒的体验和情绪就会自动源源不断地如沉渣泛起(行为环境刺激了心物场的张力和欲望的产生),引诱其重复以往的行为。从心理治疗角度说,要彻底戒断一个不良嗜好,首先必须先解决生理依赖,更要彻底远离原来的行为环境和所有能激发其过往行为的因素。然后,要设定合理的相对更健康的替代品(具体的替代品因人因事而异,对烟民来说可以是适量的尼古丁或者口香糖,对沉迷游戏的人来说可以是运动),使其能够对新的替代品重新建立转移后的依赖关系,进而逐渐摆脱原先的成瘾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