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黄冈人

水利领域
他闯进的待发展空间有多大?
这里仅以水利领域为例:
三峡等长江巨型水库实行蓄清排浑运行机制,该机制是我国泥沙专家谢鉴衡院士创立的,从泥沙专业角度看,该机制很正确。
若以总体筹划思维分析,该机制有弊无利,错的干干净净!
这位黄冈人指出了八大重要错误:
1. 无视中粗河砂的资源价值,每年排浑时都将价值百亿元以上的优质长江主泓砂冲入下游,冲入东海!这也是今日中国发生砂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2.无视金沙江(底层沙含金)及攀西河道(攀西裂谷是世界著名多金属矿藏带,富含钛、钒、铜、锰、锌、镍、铂等矿物)底层沙中的贵金属含量。
3.无视地质地形特殊的长江上游砾石、卵石、块石、大石头能掩埋并废掉巨型水库的重大恶性后果(长江上游江道沉积物并不都是泥沙!长江上游山高谷深,多暴雨,多地震,泥石流、山体滑波灾害频发,每年进入江道的石质成分总量极大,这类成分不可能通过排浑机制排出)。
4.无视秋后蓄水对长江中游、长江上游供水与航运造成的严重影响(若长江巨型水库全部建成,全部秋后蓄清,可致长江上游部分江段在秋后蓄清时期接近干涸)。
5.无视全世界防洪水库汛蓄枯排的共同原则(三峡水库汛排枯蓄,只能在普通年份主汛期拦洪削峰,在50年一遇的丰雨年份,发挥的只是与防洪需要相反的负作用!地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雨量增加,若长江流域对三峡水库“防洪功能”有非理性倚重,会引发严重后果)。
6.为排浑削弱大坝坚固度,使三峡大坝抵御高烈度地震、抵御敌国袭击的性能降低。
7.为排浑浪费巨量可利用水能,减少巨型水库发电量(若长江巨型水库全部建成,全部采用该机制,每年将损失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以上!)
8.在三峡库区形成巨大的反季节消落带!该消落带宽达百米,长达4000公里,呈现在满眼绿色、生机旺盛、风景优美的夏季,赤裸且丑陋,被库区人民和广大游客嫌弃。
我国很多水利专家看过他的分析文章,无一人提出反对意见,著名水库调度专家张勇传就第四大错误当面对他说:
多年来,我一直在担心长江大型水库全部建成后,蓄清排浑机制将导致长江上游水库蓄不满水!蓄不满水,就不能获得预期发电效益!不能获得预期发电效益,国家投入那么多资金建巨型水电站干什么……
我只是担心,你却提出了解决方案!
…………
他还发现了全世界最频繁、最严重、最沉痛的洪泛灾难——黄河洪灾,缘于我国先人筑堤的设计错误!即堤间距宽度过大!他认为,黄河下游堤间距理想宽度约为300米,实际平均宽度5.4公里,最宽处20公里!他断定这一错误的严重后果继续存在,提出了“收窄拉直”的解决方案(工程投资小),阐明了收窄拉直后可形成的系列重要利益。
他发现了堤间距过宽同样导致长江洪泛灾难极其深重!只要运用“设泓护坡”等科学采砂方式适度收窄拉直,借助采砂产业效益逐渐推进工程,不必须国家拿出大笔建设资金,就能让长江新主泓大幅度下沉,不仅长江全域性洪灾可以不再发生,还能形成世界顶级内河航道,让15万吨级低矮型远洋货轮常年通行至武汉,让10万吨级低矮型远洋货轮常年通行至宜昌,让我国深水岸线延长数千公里,中国半内陆地理特征将为之改变……
他指出,全世界所有与河流连接的水库都有可能被泥沙淤满而“死”,变成一块台地!他率先提出了我国必须建立水库清淤培坝机制(运行成本低,有多重效益)的先进水利思想。多年来,我国实施的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投资很大,却没设计清淤程序,没考虑水库寿命,令他惊愕。
最近,出现了官方促动的已使用50年水库的清淤方案,投资更大,仍无培坝设计,仍没考虑沉积物的资源价值。
他提出了“蓝色农地”概念,认为山湾水库建设成本可以降低,洁净鱼养殖收入可显著高于传统种植,且需要的从业人员少很多,产品更为国民膳食所需,还能获防洪、供水、保障下游河道航运、汽态南水北调等重要利益。
他发现我国开发雅鲁藏布江既有方案都存在重大错误(与长江水库实施蓄清排浑机制隐藏的错误类似),提出了更科学的开发方案。
他发现,我国引青藏高原水绿化新疆、引渤入疆等水利思想都存在重大错误,若实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恶劣后果(将使东亚季风减弱,使我国大东部地区的湿润气候变为干旱、半干旱气候,一些地方有可能变成沙漠),他为此提出了更为科学的“季风引擎”工程构想。
不久前,他已将季风引擎、汽态南水北调、淡水渗透能行洪等全新理论寄给中科院王光谦院士团队审阅。
他发现,人类科学界对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原因的既有认识可能都存在错误,如海底火山爆发、因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导致的太平洋赤道海水惯性运动等等,提出了可能更为正确的科学观点——因太阳辐射周期性增强而引发!
他发现,国内外水利事业普遍受到世界政治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并提出了合理调整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更为有利的重要观点。
他提出了我国国内水利产业能新增1万亿GDP及1千万以上体面就业岗位的经济学观点和社会学观点。
…………
http://img3.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22655317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