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之行

(2013-09-12 15:05:30)
标签:

水利新观点

社会活动

话语权

学术界

分类: 水利领域

                                            南京之行

 

 

    暑期是美术班的旺季。因为推介《长江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我于7月15日、7月24日两度奔赴南京,美术班请了两位大学生临时替代我。

    去南京之前,我分别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院士、副院长左其华先生、河海大学副校长(兼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唐洪武教授、江苏水利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叶健先生去了一封信,偕信寄去了打印版《长江策》。到南京后,于16日上午去了南京水科院院长办公室,不想张院士去了北京,左副院长亦临时外出,怏怏而归。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我在旅馆给张院士写了第二封信,指出: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仅隶属于水利部不同,南京水科院隶属于水利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承责范围更大,视野更开阔,《长江策》研究的课题,更应该由南京水科院这种由国家提供科研资源的研究院研究,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嘛!既然《长江策》提出的中国物流成本高于发达国家80%、长江干流水库承担防洪责任是显著错误、长江水能被严重浪费、长江深水航运资源被严重浪费等问题南京水科院没有发现,或者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南京水科院就应该高度重视《长江策》!因为《长江策》不仅发现了这些问题,还阐明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信方式……

    18日,我再次来到南京水科院院长办公室,将这封信和在南京大学一家打印部打印的《长江策》亲手交给了张院士的秘书小李。之后,在副院长办公室找到了满头银发神采奕奕的左其华老师(左老师年龄并不大,54年生)。

    左老师说收到了信和《长江策》,他在办公室宽大的落地书柜里翻了一会儿,没有找到。左老师以抱歉的口吻说:

    “我只是研究河港和海岸工程的……”

    我说,《长江策》涉及的问题如果仅仅属于那个专业领域,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这些问题均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也正是因此,才形成了系列重大问题。国家利益在上,只要相关,左老师就有责任评鉴或支持《长江策》……

    左老师认真地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看他态度真挚,我就简单地当面阐述了《长江策》中的重要观点。然而,当天上午水科院要召开会议,与会人员两度到左副院长办公室催促,左副院长均称“稍等”,第三次催促时,我挺不住了,遂告辞而出。出来时,催促者送我下楼,“客气”地向我提了几个问题,迅速判断出来客并没有什么重要身份,于是在院门口的门卫处要求门卫“没经过领导同意不要放陌生人进来”,似乎有意让我听到这些话。

    于是,我不便再主动去南京水科院了。

 

 

    当天下午,我去与南京水科院不远的河海大学找唐洪武教授,遗憾的是,唐教授也不在学校。我请求办公室人员与唐副校长打电话,说《长江策》作者从湖北来到南京,想与您见面……,办公室人员打电话后,称唐校长去了安徽蚌埠淮河水利委员会,25号可以在学校见面。

    我听了很高兴。我给唐副校长写的信是六月份寄出的,那天是7月18号,唐副校长肯定收到了。他答应见面,支持《长江策》的可能性较大。

    因为家中有事,加上去江苏省水利厅找叶总两次未遇,我返回湖北。

 

 

    令人不解的是,25日我再次走进河海大学时,唐副校长并不在学校。我给唐副校长发短信,唐副校长回复

    我在北京大禹奖评审

    失望地在河海大学校园里徜徉了一个多小时,我又给唐副校长发了一封短信。内容:

    唐校长,《长江策》由总筹思维而成,关乎国家重大利益,观念先进,自信为当代中国水利界最重要文献之一,特赴宁请求您与张建云院士向学术界、国家决策层推介。

    十天前我来南京找您未遇,您在蚌埠,电话中约定今日见面,后因家事返鄂。昨日再次乘车来到南京,不料您已因公飞赴北京,难道是好事多磨?

    千里寻觅,只为找到我心目中水利界之领军人物,共襄促中国崛起之伟业!与君相见,于我是人生大事,于君可能有重要意义。翘首北望,不知您何日归来?

    唐回复:谢谢,我的确很忙,这个月只归家半天

 

 

    去南京时,我带了点儿湖北特产,两瓶15年白云边酒,两瓶参茸劲酒,一提精包装浠水董河雨前茶,一提精包装英山绿茶,我想,此次去南京,最少会有一个人接待我,或向我表示支持意向,这几件礼物就送给他,表表我的心意。四个礼品盒加自己的旅行包,带去带回又再带过去,十分不便,结果还是带回了!

    唉……

 

 

    南京之行给我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我找的是学术界权威,只有一人是水利厅总工程师,不是普通官员,我不知道这些工作忙事务多的权威看过我的《长江策》没有?如果看了,不知他们为何没有积极反应?

    也许总筹思维而成的《长江策》跨领域跨学科,专家们暂时不太容易接受这种总体筹划书?但是,去南京主要是请求这些学术权威支持《关于长江干流水库去防洪功能暨取消蓄清排浑机制的建议》,这条建议涉及的专业领域并不多,正确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何这些权威不表态呢?

    三峡水库具备防洪功能的说法是国家认同的,蓄清排浑机制是国务院批准的,难道这是权威们顾忌的原因吗?未必吧!

    三峡工程浸渍了许多水利专家的心血和汗水,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郑守仁院士。郑院士德高望重,举国敬仰,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三峡工程是郑院士的“代表作”,郑院士为这件作品呕心沥血!张建云院士、左老师、唐教授、叶总都很年轻,在郑院士面前都是晚辈,难道他们认为支持我的建议就对不起郑守仁院士?

    支持我的建议真的就对不起郑守仁院士吗?

    郑院士是坝工专家,三峡工程必须具备防洪功能绝对不是郑院士首倡的,三峡水库实行蓄清排浑机制更不可能是郑院士首倡的,为何郑院士要为这两个错误承担责任呢?

    很显然,防洪专家和泥沙专家在三峡工程防洪功能暨蓄清排浑机制的形成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即使如此,三峡工程的设计历时漫长(大半个世纪),涉及专业人员极多,仅仅是动工前的技术性审核,涉及的单位和专家就数不胜数,有哪位防洪专家和泥沙专家应该为这两个错误承担责任呢?在长江干流水库数量很少时,这些水库被强加防洪功能后并没有大幅增加长江中下游低地的洪灾风险,目前更没有实际成灾,为何一定要追究某位专家的责任呢?

    因郑院士有着崇高的品德,我尊敬和热爱郑院士!我以为,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当三峡工程去防洪工程暨取消蓄清排浑机制之后,三峡工程臻于完美,我以为这是对郑院士更大的尊敬和热爱!

   

 

    5月间去了北京,六月间去了宜昌,七月间去了南京,均无功而返!我不到处跑了,到处跑没有多大作用。

    郑守仁院士就在武汉!虽年逾古稀,郑院士仍然是长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仍然被人们称为长委总工程师!我相信我有可能得到郑守仁院士的支持。

    大武汉,我又来到了您的怀抱,为了接近郑守仁院士!为了我的事业!为了我的中国梦!

    这是我从南京回来后作出的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