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2022-10-31 18:58:31)
标签:

旅游

游记

杂谈

分类: 原创游记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从福寿厅向西,可达借红轩、天香书屋,此组建筑群堪称全园建筑的经典之作。从住宅区去往小庞山湖,此为必经之路。天香书屋为卷棚歇山顶,与借红轩成一直线。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天香书屋原名“楠木厅”,为明代建筑,此前为太湖西山后布村一殷姓大户所有。书屋内陈设明式桌椅,未加朱漆的两方楠木柁梁世所罕见。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从天香书屋西望借红轩,槅扇门、半开月洞门将轩内大型灵壁石框入其中,此种连环框景手法虽非首创,但效果极佳,游人视线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诱导到借红轩去,轩外则是一片湖光水色在等待游人。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借红轩为一组船厅建筑,吟翠亭为前舱,卷棚歇山半亭,亭倚粉墙一堵,墙上月洞门模拟中舱之门,门后接人字坡顶走廊,是为中舱。狭窄走廊之后为一极宽敞面水之轩——借红轩,是为后舱。此轩高大开阔,隔水与笠泽亭、庞山草堂相对,为庞山湖景区观景主点。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仲夏夕照之时,湖面红莲成片,水面霞光灿然,水下红鲤点点,与轩之朱红立柱相对,满目皆红,诸红皆可借也,诸红又何须借哉?此情此景,一片迷离恍惚。苏州诸园林中,赏夕阳之景者以此为最佳。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轩内置一灵璧赏石,横着观赏,活脱脱一只硕大的蝙蝠,竖起来看,则成一匹奔腾的骏马。这是园主搜罗到的第一块宝物,蝙蝠来到,意为‘福到’;园主属马,金石同根。所以这灵璧石命名为“金马腾云。”仍不脱园主商人的本色。“借红轩”柱联为:隔岸垂杨笑语;池荷映水新妆。

自从“金马腾云”来到静思园,大小不一、造型各异、颜色错杂的灵璧石,纷纷涌进园来。堂前、屋后、水边、树下、竹丛里,与楼房争高低的巨石处处可见,有龙凤呈祥、玉女临峰、银狐望月、皱云峰,不下五六十峰。是为园中第一奇观。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出天香书屋向北过曲桥,则为涌泉楼、鲈乡阁景区。涌泉楼建筑亦颇具特色,似为孤例。楼前为一长轩,面阔三间,但西端接廊道,面阔实为三间半。此轩面水为通长美人靠,似轩非轩,似廊非廊,实为观赏天香书屋和借红轩的最佳地点。长轩后为二层楼阁,楼内地面为一泉眼,上筑小桥跨之,颇为别致。此泉眼为建园时偶然发现,遂临时修改设计加以保留,由此也形成了室内有泉的独特布局。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涌泉楼的前廊后楼结构似从网师园竹外一枝轩、集虚斋化出。网师园竹外一枝轩亦为面阔三间,西侧为廊道,月洞门后为两层楼阁集虚斋。涌泉楼前廊后楼的格局大抵脱胎于此,但是建筑细节的处理似乎更好,特别是西侧廊道直接接入面水的长轩,更为自然无痕。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位于涌泉楼西北的“鲈乡阁”堪称全园最华美之建筑。此阁两层,座东面西,进深两间。从天香书屋观之,则以侧面示人,颇为别致。楼前水中置湖石一座,与楼阁相衬,极为雅净。

吴江别称“鲈乡”,其地吴淞江内盛产鲈鱼。西晋人张翰为吴江人,离家三千里异地为官,每当秋风起,必思念家乡的鲈鱼美味,后竟因此弃官返乡,传为佳话。张翰有诗传世:“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此后历代文豪多有吟咏,吴江鲈鱼遂名声大噪。北宋丞相陈尧佐有诗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吴江遂得“鲈乡”之名。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出借红轩沿湖继续西行,中为大假山,小径盘曲,山势巍峨。

假山西侧一区幽静水院突现于眼前,此处即为全园景观的精华所在——小庞山湖景区,此区造景匠心独运,建筑新颖独特,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静思园所在地庞东村,原本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庞山湖所在地。庞山湖“南北二十里,东西五六里”,数倍于杭州西湖,是个硕大的蓄水库,同时又是太湖重要的泄洪通道,在江南水利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庞山湖也是风光名胜荟萃之地,曾建有浮玉洲桥、快风阁、西归庵、善明庵等古迹,历代诗人多有吟咏,“风翻巨浪千层雪,雨洗遥山一带烟”、“湖光如练接长天,鸥鹜齐飞红蓼边”堪称佳句。但至清代后期,水面逐渐淤塞退化,成为滩涂农田,庞山湖水面连同名胜古迹皆湮没无闻。今静思园中特将一片水面命名为“小庞山湖”,以存其意。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八)

于小垂虹南堍前看借红轩。借红轩轻盈灵动,其曼妙身姿如同少女幽幽然坐于湖边水际。借红轩似一船舫泊于湖畔,只是后舱朝向湖面,此法在诸园林中似为仅见。前舱为亭,三分之二处一面门头粉墙如同刀片般切入,形成前舱与中舱的自然隔断。墙后为一段人字坡顶狭窄短廊,模仿中舱。中舱后紧接借红轩,是为后舱,面向景区。此舫形制有大胆创新,构思奇巧,比例协调和谐,实乃全园中建筑精华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