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叠翠——苏州天平山(七)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卧龙石在中白云,石头形状极似一条困龙,龙头往上翘,微微张口,惟妙惟肖。上刻“卧龙”二字。
天平山莲花洞附近,一轩一阁以爬山廊相连,小巧秀雅,颇有情致,这是静心轩和文昌阁。
天平山的花岗岩经长期风化,岩体裂隙向纵深扩展,分裂成块,有的岩块直立原地,石柱矗立,似古代大臣朝见皇上时手捧的朝笏,故称“万笏朝天”。
据史料记载,莲花洞旁边原先还有佛堂三楹,并有“文昌”、“达摩”二阁。依据建筑遗址复建了一轩一阁,分别是“静心轩”和“文昌阁”。
文昌阁在莲花洞的北侧,地势略高,依山而建,为二层歇山顶,造型典雅。轩、阁之间以精巧的爬山廊相连,此廊又能作为室外楼梯登阁至二层。在洞前、轩后、阁旁分别辟有平台三处,是驻足观景的佳处。站在这里,观赏四周高高低低、形状如莲花瓣一样矗立的峰石,犹如站在莲花花蕊中一般。
静心轩建于莲花洞下东侧,在原佛堂基础上,利用自然山岩作柱脚墙基而建,造型简洁细致。
莲花洞原名莲华洞,是建于明代的一个景点,古代“华”与“花”相通。据史料记载,莲花洞形似一座小石屋,旁边原先还有佛堂三楹,并有“文昌”、“达摩”二阁,以前有僧人居住于此。因莲花洞四面诸峰攒立如莲花,因此得名。
莲花洞周边矗立着形状如莲花瓣一样的数十块峰石,高的有八到十米,低的也有两三米高,人站在其中,犹如站在莲花花蕊中一般。
天平山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个奇观,即于山顶可见日月并出,就在莲花洞。清代苏州文人韦光黻在其所著《闻见阐幽录》中记录下了清代著名藏书家、同乡黄丕烈游历天平山时所见到的这一奇景:“天平岭之顶曰莲花洞,每岁十月朔(指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可观日月并出,然必九月有晦日,垒我云雾,方可观。
”黄丕烈曾同心诚和尚一起夜宿莲花洞中,至四更光景,见有光起,“如见一日飞起即落,继又见一月飞起即落,如是者三,乃见一日一月相并而起,其光照耀,难以名状”,十分神奇。
二线天,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二线天虽然不如一线天那么险要,但是仍具形胜之美。二线天两侧各有一堵垂直的石壁,有虬枝从石缝中斜出,撑出一片浓浓的绿荫。
“白云洞”俗称“大石屋”,为天然石屋洞穴。旁有小屋数间,置香火案台。
白云洞位于天平山二线天西,洞在一巨石之下,东西两侧垒石筑墙,砌出两个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