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西渔隐——苏州网师园(四)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五峰书屋西边紧挨着的便是三开间的楼堂,取名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
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也就是说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对外界的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甚至用“气”听,庄子用此宣扬他虚无、顺物的处世哲学。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
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轩”相呼应。
站在天井中间,用月洞门套住“竹外一枝轩”,可出现一幅外圆内方的“云岗”立体画。集虚斋其上有楼,登楼眺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
走出集虚斋,穿过小天井,便来到了临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轩和半亭射鸭廊。
竹外一枝轩原为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此读书,白天可见飘渺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叶茂盛。这座小轩原是封闭式的斜轩,1940年何亚农买此园后,对庭园进行整修,才改为敞轩,宽三间,玲珑剔透,外似船厅。
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虚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
“射鸭廊”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这条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轩”,南连空亭,与曲折长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内部看,亭、廊、轩如一整体,从外面看,亭则亭,廊则廊,轩则轩,各具特色,极为分明,这是园林建筑中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多变艺术效果。“射鸭廊”对着“月到风来亭”,是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轴线两边的布局,是极成功的不对称均衡构图。
“射鸭廊”池边假山盘紫藤,南壁墙面攀木香,是欣赏春景之处。
西面墙上有一空窗,构成大框景,窗下垂丝海棠婆娑起舞,稍远处石板曲桥,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飞亭游廊,若不留意,还误以为一幅山水画。
这种有空窗(又称月洞)的墙面,使内外景物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轩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黄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隐若现,生动而有气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干枝横斜,好象一位迟暮美人,正临水照鬟。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国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高达十余米,是全园最高的景物,虽然顶梢已枯,但三个侧枝仍活,似飞龙在空中翱翔。松柏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
园中的亭榭轩阁,毁而复原,已非旧物,惟有古树,不能仿建,这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当抚摸着这棵阅尽同师园苍桑变迁的苍老古柏,怎能不油然产生思古之幽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