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钟声——苏州枫桥景区(二)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漕运展示馆位于枫桥景区内,即江枫苑,原名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1990年8月26日正式开馆,建筑面积1393平方米。
漕运展示馆共有三进四个展室。第一室主题:漕运的起源与形成,中间的展柜展示的是清末苏州有关漕运的文件、信函等。第二室主题:漕运与大运河,用走马灯的形式展示运河全途。第三室主题:漕运的交运过程,漕舫与运丁。中间是大型漕舫船模,两边展出古代运河中各种船只的模型。第四室主题:漕运与苏州。
清代,枫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江、浙、皖、赣、湖、广等地的漕粮都在此转运至京城。这里还是粮食出口的基地,史称“洋米转船之地”。由于“内地石约二千钱,出洋石至六七千”,致使米商趋之若鹜,来枫桥抢购后再运至海外。所以,枫桥到处是米行米仓。据康熙年间统计:枫桥有61座米仓,29个碾米厂,到处有米行,规模之大,它处不能比肩。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探听枫桥价,买货不上当。”
第三室是漕坊与运途,展示了漕运的交运过程和利弊和大型漕舫模型。
明清驶于运河上的漕船
大都是平底浅船,康熙年间曾确定漕船的尺寸,船面全长80尺,中间15尺,船底长59尺,栈深6尺,不过船的种类还是很多的,有头船漕舫、腰船、老堂船等,大概有四十来种。
展室的大型漕坊模型,是根据《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相关记载考证复制的。仓顶有船工使帆,船尾有舵工使舵,甲板两侧有船工用杆撑船,运丁站在甲板上指挥,舱内有厨子杂役正在忙碌,场景十分逼真。
第四室是漕运与苏州,有枫桥在苏州城,漕运与苏州的关系自然也是非常亲近的。枫桥横跨枫江(大运河的一段),是古驿道的必经之地。旧时政府在这里设有关卡,检查过往的船只。每天晚上苏州城门关闭,运河封航,桥边就停满了等待天亮过关的漕船。每当漕粮北运经过枫桥,就要将河道封锁起来,所以以前的枫桥被称为“封桥”。张继夜泊枫桥,就是因为在这里泊舟等待天明。
“太湖鲜八珍糕”,苏州特产之一。选用山药、茯苓、苋实、米仁、麦芽、扁豆、莲肉、山楂等8味草药,辅以优质糯米粉、白糖精制而成。
“江村愁眠”石。当年张继在诗词《枫桥夜泊》中写下“江枫渔火对愁眠”,在《唐诗三集合编》中有这样的注解:“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注解说:“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
渔隐村。枫桥是最适合隐居的地方,国人的隐居生活有四种,那就是耕(耕种农田),读(读书写字),渔(垂钓江湖),樵(上山砍柴),这四种生活是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但最简单的生活可以宁心静气,不劳神伤心,人的本来性情在平静的生活得到修养,从而延年益寿。枫桥水多,最适合渔隐生活。这里建造了一组简朴的江南木房,并设平台挑出水面,展示了渔隐生活的氛围,体现了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境界。
渔隐村临水而筑,房舍全为竹木等材料搭建而成。绿荫掩映,纯朴、隐逸、宁静。内置渔具等物品,再现古时枫桥渔家之风韵和生活场景。
在渔隐村眺望对岸的枫桥。
听钟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间轩屋,和桥面组成了苏州传统的廊桥,它横卧于运河水湾。视野开阔,是观赏枫桥、铁铃关的最佳处;凉风习习,体现了江南小桥流水特点。沿用了历史上古桥的名字"听钟桥"。
“听钟桥”南首挂匾“迎旭”。
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漫步桥上,会感觉到唐时的明月今日又还。故著名书画家吴木为其书匾"心洲步月"。
听钟桥北首挂匾“待月”,与南首的“迎旭”相对应。
唐寅诗碑。唐寅也就是明代才子唐伯虎,29岁的乡试第一名,后得南京解元,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断送了仕途。于是潜心学艺,诗书画无所不精,民间传说他画的虾,往水里一丢,"毕剥毕剥"全活了。不顺的生活经历使他有点玩世不恭,年少才高又使他羁骜不驯,自刻一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因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而家喻户晓。
唐伯虎居住在阊门桃花坞,喜欢游山玩水的他,枫桥是他常来的地方。也写了不少有关阊门枫桥的诗,都非常形象生动,他在这块生活的土地上是用了心思认真写的。这里是一首《枫桥有感》
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
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
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
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鸟。
这首诗描写出枫桥傍晚到深夜,不断变幻,朦胧迷人的景色。清末以来的荒芜,已失去了这样的诗意,江枫洲的建成,使唐寅这首诗的美妙诗境重又浮现在枫桥景区。
临水而建的“愁眠轩”。柱联为:宝刹丰碑留古意,琳宫梵唱引新讴。
“听钟桥”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