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岚浮——苏州虎丘山景区(一)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千人石、试剑石、剑池等山石为流纹岩。虎丘山往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整个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层之下都分布着侏罗系火山岩。
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些年又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环翠”和“书台松影”等景点。

七里山塘走到尽头,可见寺院黄墙上有一个拱门,上有门额题为“登高”,这就意味着到达了虎丘山脚下。

虎丘山头山门的照墙上的“海涌流辉”四个大字。

河边有“中国大运河”的标志,标志右侧是一块“山塘河”的石碑。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


海涌桥,横跨在山塘河上。

黄墙西首的拱门上的门额题为“踏青”,与东首的“登高”门额相呼应。


头门山。虎丘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康熙乾隆下江南均游历过虎丘,邓小平、胡锦涛、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都来过虎丘。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原名海涌山,因为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点点绿岛矗立,其中虎丘山最为矮小,每当潮起潮落,虎丘也就若沉若浮、若隐若现,所以称为“海涌山”。刚才在正山门广场就立有“海涌”的石碑,头山门的照墙上的“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说明虎丘原来是一座海中的岛屿。相传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的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改名为虎丘山。头山门都是黄色的墙壁,说明了虎丘里面肯定有寺庙,但准确地讲应该是寺面里面有虎丘,因为虎丘整座山都是藏在寺庙里的,与其他佛寺非常不同。

虎丘头山门上高挂的“虎阜禅寺”匾额,高1.9米,宽2.2米,重达300余斤,正中钤“康熙御笔之宝”御玺,匾额周边雕饰九龙吐珠云龙纹,尽显皇家风范。

整齐平滑的石板道从头山门一直延伸至二山门。


“吴中第一山”牌匾,由建筑大师贝聿铭题写。

石桥、古寺、高塔,构绘了一幅立体画。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宋·苏东坡,苏大学士的这句话让虎丘山声名远扬。

海涌桥下停泊着载客观光的木船。


“断梁殿"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这些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

二道山门殿内,正面墙上挂有一块横匾,题曰“大吴胜壤”,后面还有一段题跋:“虎阜有始祖希冯公书‘大吴胜壤’匾,乾隆时重立,咸丰十一年曾寿辟兵黄埭,见村肆败壁,板上有此四字,已蚀过半,因以意补全制匾置寺中,聊存一千四百余年旧迹焉。光绪三年二月,四十二代孙曾寿重立。”

殿北悬“含真藏古”匾,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写,跋文:顾恺之序略记虎丘山水语含真藏古体虚穷元因书四字为胜迹存真

大梁所断之处就在中间两字的上方,主梁上可以看到一道断痕。

上山道为宽阔的石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