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玉浪——锦溪古镇(八)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莲池禅院,又名古莲寺,位于五保湖畔菱塘湾口。陈妃病殁后,孝宗为怀念她,下旨在地此设僧建寺,为陈妃诵经超度。后又命众僧在寺院东侧挖池种荷,始称莲花寺。经40余年的陆续修建,寺内殿堂廊庑、宝阁岑楼和琴堂画舫一应俱全,遂成江南负有盛名的佛门胜地之一。在八百载的沧桑岁月中,莲池禅院曾屡废屡修。1996年后,经不断修缮,重现光彩,与陈妃水冢、文昌阁和十眼长桥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
禅院前,是一字排开的乌篷船。到锦溪游览水乡风情,乘小船游古镇是很好的一种方式。锦溪的河道要比周庄宽一些,有开阔感,在游船上摇橹的一般都是以中年妇女居多,她们被称为“船娘”,船娘们的服饰很有特色,她们都是身穿蓝印花布衣,有的用帕子包头,有的用戴着斗笠,操着一口软软的吴语热情地招呼船客。当有游客要求船娘唱一首渔歌时,船娘会很大方地高歌一曲来满足游客的兴头。
锦溪自古形成八景——锦溪渔唱、陈妃水冢、莲池结社、通神御院、樵楼鼓声、古井风亭、福寿残碑和石音客帆。经明代高启、沈周、文征明、祝枝山等文人逸士反复酬唱步韵,使其“八景”增添许多美色。以上八景起源于宋明时代,到了清代,以“莲池结社”为核心,又形成了“莲池八景”——莲池阁影、片云钟度、迎晖普照、画舫晴雪、露台荷映、堤岸鸣禽、菱歌晓唱和芦荻风帆,锦溪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五保湖沿岸的古莲桥,无论远看还是近看都非常壮观,成为锦溪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长桥映莲池,似画非画;禅声诵水冢,天下无双。
寺内白色的建筑是文昌阁,又称文星阁、片云阁。历来供奉点派状元的魁星—文曲星。文昌阁临水而起,有三层之高,黄墙朱檐,风铃叮当。拾级走上楼阁,可以将全镇风貌尽收眼底,饱览五保湖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如今,阁内陈列着明代名流高启、沈周、文征明和祝枝山为锦溪所作的诗篇。
古莲池隶属于莲池禅院,南宋孝宗帝钦赐御造的庙宇,当年从隆兴二年到嘉泰三年,足足建造了40年,殿堂廊庑,楼阁亭台,水榭画舫一应俱全。今莲池禅院内所有的建筑,都是1996年后有关部门重新建设的,禅院石埂,两片明镜般的湖面,人称古莲池、菱塘湾。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每逢中秋佳节,游人如织,凭栏赏月,唯见天上皓月与湖中水色相映成趣。
十眼桥,始建于明代,系花岗石多孔平板桥,由一孔较高的平板与九孔低平板桥连接而成,桥全长52m,高3.1m,桥宽2.7m,中孔跨度3.5m,造型优美。该桥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后又几经修缮;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与古莲池、文星阁、古莲长堤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
十眼桥有九柱十孔,故名。桥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
陈妃水冢静卧在镇南五保湖中,四周长满芦草。令人惊奇的是不管水位多高,陈妃水冢总是露在湖面上,摇曳着绿色的踪影。为锦溪古镇八景之一。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这是文徵明的《陈妃水冢》诗。诗中所指的“君王”指宋孝宗,“佳人”指其妃子陈妃。“陈”指古镇锦溪(原名“陈墓”)。文徵明的诗,不但表达了自己凭吊古人之内心感受,还巧妙地点明了古镇得名的缘由。
“莲池禅院”是因陈妃而建造的。陈妃死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建了禅院,设寺僧诵经,为之超度。相传现在禅院的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是孝宗亲手种下的。在兴建禅院的同时,还在其东侧修筑了莲池,种上了白莲,以寄托对陈妃的哀思。
莲池禅院采用坐南朝北方式建造,与一般寺院坐北朝南大不相同,原因是宋孝宗宠爱的陈妃之水冢,就位于禅院北方的五保湖中,宋孝宗让寺庙日夜面对陈妃水冢诵经护墓。
“陈妃水冢”和“莲池禅院”使古镇笼上了一层帝王文化的色彩,使古镇更加鲜亮了起来。除了文徵明外,明代的高启和沈周等人也在游览之余挥笔抒怀,在锦溪写下了千古诗文。高启的“遥闻帝子葬陈妃,未许青山觅翠微。江底有龙成穴地,水中无辇到泉扉。”沈周的“君恩付流水,无复吊仙妃,有客捞明月,香魂应借辞”都是对“陈妃水冢”的千古绝唱!
“陈妃水冢”让人看透了世态炎凉,又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想象。
古镇南面的农家乐旅游休闲中心,各家客栈的造型及装饰相当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