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三)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倚玉轩。是一幢单檐歇山卷棚式建筑,四面有玻璃长窗,外置连廊,室内通透明亮。轩前栽有广玉兰和翠竹。古人把翠竹喻为碧玉,竹枝万竿摇动,称之为“万竿戛玉”。吴中才子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诗云:
倚楹碧玉万竿长,更割昆山片玉苍。
如到王家堂上看,春风触目总琳琅。
倚玉轩又名南轩,常州著名画家恽南田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应邀游园作画,并自题《拙政园图》: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冈,叠石崚嶒,下临清池,礀路盘纡,上多高槐、柽、柳、桧、柏,虬枝挺然,迥出林表。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数,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倚玉轩内悬隶书匾额“静观自得”,取自北宋理学家程颢七律《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诗句。另有一块小篆匾额“听香深处”。由明代学者俞樾篆书,有跋云:吴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园主人名以此四字,余因以缪篆题之。”门柱上挂有篆书楹联:睡鸭炉温旧梦;回鸾笺录新诗。“睡鸭炉”是古代的一种薰香炉,造型为鸭子入睡状。出句写睡鸭炉口吐出袅袅香烟,似乎在重温旧时梦境;对句说,回鸾笺上印有各式暗花,正可以记录新赋的诗章。古代蜀人所制十色笺称“鸾笺”,上面印有各式暗花,用“鸾笺”作文赋诗是文人的时尚。倚玉轩西廊另有一联:从北道来游,花月留题,寄闲情在二千里外;占东吴名胜,亭台依旧,话往事于三百年前。该联原为光绪丁亥(1887年)九秋长白魁元撰并书,今为吴敖木补书。上联说,从北方南下苏州漫游,花前月下留诗题名,寄闲情逸兴于二千里外。作者为吉林长白山人,距苏州二千里外;下联赞美拙政园景色,追忆建园的历史。该园自明正德四年(1509年)初建,至撰联时已历370余年,期间园林迭经兴废,数易园主,笔下不无沧桑之感。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廊头悬有小匾,上刻“小飞虹”三字。匾名取自南朝宋鲍照《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句意。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有诗曰:
雌蜺琏蜷饮洪河,落日倒影翻晴波。
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雩。
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
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
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
月明悠悠天万里,手把芙蕖照秋水。
小飞虹东南侧,有一座方形水阁,名“松风水阁”。水阁为四角攒顶,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半窗结构。屋顶出檐较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飘逸轻灵的神采。水阁立于斜角,架于水上,避阳通风,最宜夏天观景。水阁旁边植有黑松数株,轻风拂过,松枝摇动,唦唦有声,别有韵味。
松风水阁旁边有座小亭,名“得真亭”。那里原有四棵桧柏。桧柏,常绿乔木。《荀子》载:桃李蓓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得真亭“即依此意而命名。文徵明《咏拙政园诗》其中有:
手植苍官结小茨,得真聊咏左冲诗。
支离虽枉明堂用,常得青青保四时。
“得真亭”外栽有紫竹,园北沿墙,更有成片竹林。亭内有康有为题写的隶书对联:松柏有本性;金石见盟心。联语歌颂松、竹之坚贞。
小飞虹廊桥的南面是小沧浪水阁,阁西侧是雅石斋,内有“云根山骨”横匾,摆有许多奇石。
室内几株仙客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娇艳妩媚。
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
走入雅石斋有一圆门洞,里面亦陈列着一些非常珍贵的奇石。
圆洞门上书:“苍云山房。”两侧对联为:“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雅石挂屏
小沧浪后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