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笏朝天——天平山景区(三)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石亭名为“更衣亭”。相传为乾隆更衣之处,是登山的起点。亭中置有精雕细刻的麒麟碑座和坐龙碑帽,为清代遗物。
上山路由不规则的长条粗重山石垒砌而成,山路边怪石嶙峋。
右手侧分出一条碎石小径,行之前往探幽。
崖壁上镌偌大的“佛”字,相传为宋苏东坡手书。
一线天,又名龙门,两大岩石之间一条狭窄山径,有石梯29级,右边巨石前为二节,后为一块,形甚奇危,仰视尺余狭径,挤成一线,只有一人宽度。透视可见天光一线,故名“一线天”,俗称轧煞弄堂。
乾隆初游天平,在此透缝望天曰:“龙门在望”。在一线天起级处,石壁刻有“龙门在望”,在左边岩石上刻有“一线天”字。
摩崖石刻“护山奇石”。
一线天下的石亭边有一石斜斜伫立,名为“玉筍石”,“筍”意通“笋”。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
摩崖石刻“仙人影”。仙人影指的是白云泉边斑剥岩壁上的天然纹路,粗看形似一穿道袍的慈祥老人。
白云泉,天平三绝之一,又名钵盂泉,有“吴中第一水”之美誉。唐代诗人白居易发现并题名,赋《白云泉》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云中塔,高约七米,呈石柱形,上刻“加句灵难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系宋代遗物。此“塔”又名“子孙塔”。人们到此,都要向上层的石盘中扔铜板,以期验证生男还是生女。塔下有隶书“云中塔”石刻。就总体造型应系造型奇异的石质“经幢”。
石亭外有一米长的石条延出,石条下便是崖壁,相当危险,这也是古人设计的一种安全措施。
卧梁石,又名“滚木”,横在山路之上,仿似要滚落的态势。
飞来石,即飞来峰,在头陀崖之上,上尖下平,有9米多高,重约50吨,前临深谷,微附磐石,若接若离,处境险绝。由于其石与盘石分作两段,生不能长,移不能动,如同飞来一般,故名。岩边有“飞来石”三字。
明高启《飞来峰》诗:“风吹峨嵋云,来依此山住,我来不敢登,只恐还飞去”。传说有一高僧云游至此说,曾在四川峨嵋山见过此石,看来它是从天上飞来的。
摩岩石刻“揽胜”。
卧龙石在中白云,石头形状极似一条困龙,龙头往上翘,微微张口,惟妙惟肖。上刻“卧龙”二字。
莲花洞,原名莲华洞,建于明代,古代“华”与“花”相通。据史料记载,莲花洞形似一座小石屋,旁边原先还有佛堂三楹,并有“文昌”、“达摩”二阁,以前还有僧人居住于此。因莲花洞四面诸峰攒立如莲花,因此得名。
天平山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个奇观,即于山顶可见日月并出,就在莲花洞。清代苏州文人韦光黻在其所著《闻见阐幽录》中记录下了清代著名藏书家、同乡黄丕烈游历天平山时所见到的这一奇景:“天平岭之顶曰莲花洞,每岁十月朔(指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可观日月并出,然必九月有晦日,垒我云雾,方可观。
”黄丕烈曾同心诚和尚一起夜宿莲花洞中,至四更光景,见有光起,“如见一日飞起即落,继又见一月飞起即落,如是者三,乃见一日一月相并而起,其光照耀,难以名状”,十分神奇。
莲华洞旁的“文昌阁”。
二线天,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石豹
“云上”,天平山顶峰称云上峰,其上镌刻“云上”二字,长白达桂题,另有白居易诗句“我不上白云,身在白云上”。
鳌鱼石,传为观音坐骑点化成石。民间有习俗,离此石十步之遥,掷石子于其上不坠者,来日可“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