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气禅心——虎丘山景区(九)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一潭碧水“荷花池”边“揽月榭”,1982年建,架于水上,前有平台,围以花岗石低栏,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富有自然野趣,在此还可仰望,巍然挺拔于万木丛中的虎丘塔。
环山河浮萍上栖息着白鹭。
白鹭翔集,千羽翻飞、白翅破空,自在倘佯。“白鹭天堂”位于虎丘后山,这里有参天的古树,茂密的修竹,幽静的小道。每到春夏时节,常有几百只白鹭在这里栖息、繁衍、觅食、鸣唱,凭添一道生动的景致,因此这里又叫“白鹭天堂”。
放鹤亭
“古木寒泉”亭
文徵明所绘《古木寒泉图》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景区内供游客环山观光的马车。
养鹤涧。唐朝时有一位清远道士,在这里养鹤,并作了《同沈恭子游虎丘》诗,非常荒诞,但颜真卿非常爱他这首诗,不仅作了和诗,而且写成了法帖。从此养鹤涧就随着颜真卿的字、清远道士的诗倍受人们注目。
塔影桥位于苏州市虎丘山南麓,万景山庄门口。始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由苏州知府任兆炯主持修建。河南本建筑有塔影园,桥北虎丘山云岩寺塔又近在咫尺,故命名塔影桥。该桥为南北走向,跨环山(虎丘山)河,结构为单孔花岗岩拱桥;桥身总长约10米,桥堍宽3.5米,桥面宽2.8米,失高约3.5米。桥栏雕刻精美,立柱顶端置有石狮(部分缺失),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万景山庄的石坊“吴岳神秀”。题联:“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薄祠。”
虎丘万景山庄集中了苏派盆景精品600多盆,占地25亩,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主要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个展示区域。
万景山庄正门入口
入园门为门厅庭院,有“亦山亦水”特大门框。
两股瀑布飞流而下,直泻池中,构成了一幅生动绝妙的山水画。
萍香榭
瑶碧山房
澄观
灵犀
清绮亭
“东溪一曲”月洞门
麒麟
天桥
深秋
冰瀑
雪融江河溢
秋月夜归舟
江上数青峰
万景山庄里的“三泉茶隅”茶室。
虎丘“天下第三泉”的泉水是亮点,加上虎丘山的秀丽风景与万景山庄姿态万千的各式盆景,能让好茶客流连忘返。
苏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传统的树桩盆景讲究六台、三托、一顶。即左右两个枝条,加上后面一个枝条,由下而上,形成三个层次,最后在顶上再形成一片,所有的叶片均呈馒头状。这类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工整、华贵。近年来,苏派盆景一反传统,注重创新,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注重盆景的天然情趣,保持其自然状态,并用中国画的原理,调理主干与支干的对比、变化,引发人们审视美的联想。
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不同,我国的盆景艺术至今发展成为川派、岭南派和江南派等三大流派,各大流派又有若干支脉,比如江南派代表有苏派,海派,扬派分支。
苏派盆景最典型的造型就是“六台三托一顶”圆片式造型,常用树种有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等,形态上古雅清秀,但是苏派盆景喜好者可能受姑苏温婉山水文化的影响,往往是矫枉过正,蟠扎精剪得过于妩媚娇柔,缺乏苍劲浑厚老成的韵味,但是从代表苏州官方盆景最精湛技艺的万景山庄、拙政园盆景圆和留园盆景园中仔细观察,这些所植盆景大都雄伟苍劲,古朴自然,其风格已经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可能是由于现在各派交流平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取长补短,现在的苏式盆景是冗繁削尽留清瘦。
万松堂。取自明杨循吉《万松堂避暑》诗,为万景山庄主体建筑。厅堂主要梁架为苏州本地古建筑拆移而来,高敞明亮,东部植有黑松数十株与厅堂名相符。
松风明月厅,四面皆设落地长窗,通畅明亮,可四面观景,前面筑有宽敞露台,纵览全园,塔影松声,花香鸟语,满目盆景,秀色可餐。
秋风明月厅四面透明,坐在厅里,周围景色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