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的劫难

(2013-01-29 10:21:06)
标签:

艺术

艺术教育

艺术性灵

精神涵养

文化

分类: 杂文乱章

当我看到某钢琴家在演奏过程中过度地扭动身躯晃动脑袋时,我并不认为那是他陶醉在乐曲的美中,反而认为这是一种非文化非智慧的表现。很明显,他在用这种夸张的表演手段来弥补或遮掩自己内心的艺术灵性因文化底蕴的欠缺和不足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空洞。

我们让孩子很小就开始了对各种艺术门类的接触,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器乐等无所不有,但是我们所看重的仅仅是对这些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的获得,是当孩子拥有了这些技巧后所产生的一种能让我们在他人面前进行炫耀的资本,是孩子从事这些艺术活动所带来的强时效性的利益,比如升学加分等,而不是孩子对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文化因子的感知悟,不是对这种艺术形式所呈现出来的美进行丰富而个性化的审美的过程,更不是孩子赖此所获得的情感丰富的结果和对自我内心世界进行初级观照的萌动。所以对我们绝大多数人和家庭来说,艺术就是一种世俗社会通向上流阶层的捷径,是获得名利的一种重要工具,是在浮华之中附庸风雅的一种花里胡哨的点缀。

这是艺术的悲哀和劫难。

当我们这个社会把艺术性的精神性劳动当做自身最重要和唯一的一种谋生方式时,艺术就彻底丧失了它本来具有的精神价值,变得毫不值钱。我们可以看到,每年有大量的高中生因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差而迅速涌向艺术高考的独木桥,在艺术速成班的集中营性质的潦草而浮皮蹭痒的集训下,也许会有很多孩子侥幸地通过了艺考这一关,甚至最后踏入了艺术大学的门槛。但是这些孩子将来很难在艺术上有所发展和建树。因为他们缺少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需的人文素养。

这种人文素养源自于从艺者屏气凝神的专注,源自于精神上纯净与安和的心性状态,源自于对人类文化菁华的有效吸收,源自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源自于对民族文艺心理学现象的感知和把握,源自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丰富而涌动的情感,源自于自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源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自我认定,源自于对德性的自觉追求和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而这些怎么能是一个年龄尚小涉世未深的孩子所能到达的境界?

如果当年傅聪缺少在其父亲自指导下所进行的中国古典韵文唐诗宋词长年的营养补给,他就不会是那个在东方钢琴家中解读和演绎肖邦如诗般的乐曲最精确最为出色的天才艺术家;如果达芬奇不是在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工作,蒙娜丽莎的双手就不会呈现出那种丰腴但不臃肿、温柔而又有力的肉感特质,那种被有意摒弃了的点睛技法的别出心裁在缺少瞳仁的非正常的描画中就不会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果梵高没有经受过博里纳日阴冷的山谷间咆哮的寒风的抽打,没有体验过矿工们那种贫穷凄惨永无盼望的窘迫生活,他的画布上就无法绽放出那片绚烂无比、充满生命热情的“开花的果园”

一切艺术形式如果只流于技巧的传达,而疏于对己对人的精神涵养,就只能是一种表演,而不是一种创造;一切艺术旨趣如果只悬浮在对人的感官刺激之上,而没有产生叫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驰骋神思,就只能是一种表现,而不是性灵的自然流泻。

我们的艺术和艺术教育正遑遑不知所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