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爱--------却有很大的残缺
年轻美丽的张丽莉老师在车前救人后,两条腿没有了,她获得了全国各行业人士的高度崇敬和赞扬,获得了来自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种级别、多种名目的褒奖,也可以这样说,她用两条腿的截肢残疾换得了这些数不清的鲜花和奖励以及各种捐助,但是我觉得这于她年轻活泼的生命来说依然还是不公平的,也可以这样认为,她获得的来自社会和他人的爱是有残缺的。
张丽莉老师在车祸发生前,一直是一个公办学校的临时代课老师,做着非常辛劳的班主任。她做着一个正式老师该做的工作,但是拿的却是临时工的钱,她一直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每月1000元中的100元去扶助那些困难的学生,月月如此,业已坚持了好几年。自从做了临时教师,她只有两次请假的情况,一次是结婚当天,一次是流产-------陪着学生跑操的时候发生的。她做到了一个正式的老师都难以做到的严于律己,无私奉献,我认为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这些年她一直在坚持着,一方面坚守着做人的本善,另一方面也在为能早一天获得转正而努力着,付出着,所以我也敢说,她也一定活得很累。
现在让我们产生沉重的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出事前,张丽莉老师的善举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报导?得到过什么真正有力度有影响力的褒奖?扶助学生是善举,车前救人也是善举,难道两者还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但是为什么只有等到施善者以生命为代价来献出义勇时才能得到上至国家下到百姓的关注、肯定、赞扬和表彰?
我们观察社会上屡次发生的各种扶贫济弱、见义勇为的事件,不难发现,每次惊天动地的事件总是带着义勇者的斑斑血迹,而这种血迹之后必有高密度的鲜花和高级别的奖励来覆盖或擦拭这些血迹,社会一边用花环和褒奖擦着英雄的鲜血,一边用眼泪浇灌着自己早已沙化的心灵,好让自己能凸显一点儿更多的人性和人味,好像单单借此就能遮蔽住早已呈现扩散样的社会群体性的心灵荒漠化的残酷现实,可是有谁能真正治愈牺牲者或者他们的亲属内心的伤痛和还在流血的残躯呢?
义勇者的心不仅是勇敢的,而且首先他一定是善良的,他的义举往往不是限于做这一次,因为一颗善良的心总是能从很多他人都不会在意、不会留心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关照、体恤和扶助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善不仅是他的一种本性,是他的一种习惯,还是他一贯坚持的生活方式。对于这样的善者,为什么我们总是要见到他为了追求善而身染血光之后才想起对他尊敬、爱戴、表彰来呢?
这种加在义勇者身上、非以他的血光不能换得社会的肯定、尊敬和表彰的爱是有残缺的,它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全社会集体性的对善的迟钝、麻木或者说是无视,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文明社会不该有的、对于血肉模糊的惨状极其病态的集体性的高度敏感!
这种心理或者姑且说是一种爱,透着几丝残忍!但更多的成分是可怕!
自从张老师遭遇这种重大不幸以来,各新闻媒体都在及时而热烈地报导着张老师的病情,但是我也注意到,篇幅上的很多文字都是在不断更新和絮叨着那些来自各行业的鲜花,各级政府给予的表彰,国家派了哪些高级专家会诊,社会各界又捐助了多少钱款等等,我觉得,即使这样,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欠下了很多很多债,不仅是对张老师,还有那些早已远去的,抑或曾经短暂辉煌但很快就限于沉寂落寞中的义勇者,还有那些正积极奔走在义勇之路上的平凡的人们------
我无法想象病愈后坐在轮椅上的张老师会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她会怎样艰难地度过必然经过的心理波动期。如果有一天她的生活陷入一种枯寂的状态,到那时究竟还有谁能忆起曾经的那张年轻美丽的脸庞?是你,是我,是他,还是这个始终在加速沉沦的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