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拾悠闲

(2011-07-30 21:36:36)
标签:

享受悠闲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感悟经典

分类: 生活韵律

                                       重拾悠闲  

    近八十年前,林语堂先生著述的《生活的艺术》将悠闲生活着的中国人轻盈的人生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赢得了多少西方人士对中国人优雅闲适的生活的向往。如今,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中国人却早已陷入了一种极度的不安、焦虑、急躁、烦闷、惶恐的困顿中去。各种生存的压力在以疯狂的速度侵蚀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来回头看看悠闲生活有着怎样超人的魅力。

    一提到悠闲二字,人们会很自然地与地位金钱挂钩,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没有地位,就没有金钱,缺金,也就无福享受到“悠闲”。那么,这种看法对否?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林语堂先生的诠释:“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真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真懂得此种的乐趣。”由此,与林先生高标出世的眼光来比,我辈的平庸低下就体现在对这悠闲二字的体悟低水平上。

    悠闲,词典解释指闲适自得。无论闲适,还是自得,它们都反映出了人们心灵活动的一种自觉的状态,是对生活中那些闪光的、快乐的、幸福的成分的一种主观感应和追求。它可以是对洪荒宇宙的博大仰观,也可以是对一花一草细微的俯察,只要内心世界有所得,无时无处不是悠闲。

    试想,一个寂静的午后,当你从沉沉的小睡中醒来,睁眼的工夫,恰好一眼就看见了窗外那株火红的石榴树。树上或绽放着绯红的笑脸,或垂着饱满而娇羞的花苞,在耀眼的阳光下,在轻徐的微风中频频向你颔首,向你招摇着绿意正浓的腰肢,在那一刻,你突然感到:呀!多久没有关注这位向自己静立已久含情脉脉守望的老友,你的心海是否会有一种些许的歉意涟漪起来,接着荡起来的又是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喜悦,那一刻,燃烧着的火红正向你昭示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义----生长,怒放,收获,积蓄,轮回,她让你在这样一个不经意的日子里又做了一次通透的了悟和自我的观照,这,就是一种对悠闲的享受.

    当你在一个潇潇的雨夜,听着窗外啪嗒啪嗒的雨声,周遭寂寂而又微冷,你,似乎真的在一种孤寂之中,一晚的时间不长,但是又无丝毫睡意。正坐在那里发呆的时候,你随手在乱物堆里一摸,嘿,竟一下子摸到了那本被你丢弃已久的宋词。于是你来了兴致,清茶一杯,拥着被,斜倚在床头,轻轻翻阅着,似乎都是老的不能再老的旧调陈曲。可是,渐渐地,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润的东西慢慢在心头洇开,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让你的心变得柔软起来。每翻一页,就会有一位满腹经纶,飘洒着或婉约或豪放的气质,浑身散着积蓄千年的墨香,一路踏出如长短句般错落的韵致的老者,须发尽白,而双目炯炯,向你款款走来,微笑,招手,向你低低地耳语几句,然后转身,渐行渐远-----那一刻,你可知道,自己的幸福和高贵,实在是胜过了那些在镁光灯下西装革履、风度翩然接见外国使者的高级大员呢!因为,在他们之间的会面、握手、拥抱之下,掩盖的是讨价还价的交易,是毫无谦谦君子风度的蛮悍强势,是各种明枪暗箭的防不胜防------而你呢,此刻,那些浅斟低唱的才人们正以不同的调式向你演绎着人生或高或低、或沉郁或激昂的旋律,那乐声的百转动听似乎将生命之树上开满的浓淡不同深浅不一的情感花瓣震落,将你那颗尘封并滋生出许多细菌病毒的心灵厚厚地铺满了一层馨香与瑰丽----你那一刻的满足啊,正如那杯清茶袅袅的香气,在内心深处氤氲着,蒸腾着,温暖着孤冷的周遭,然后又陪你在雨声的催眠中安然地睡去----那是一种怎样的悠闲?-------只能会意!

    在那个月明风清的十五的晚上,你信步在小区附近那座根本称不上是山的土丘上,到处是或稀疏或茂密的松柏,山路多石,崎岖,回头遥望,繁华中的灯红酒绿正对着静默着的黑黑天幕炫耀着,张扬着一种肆无忌惮的霸气,你轻轻瞥一眼,然后回头,向着站在山头的一隅正在等你的月亮走去,与你同时赴约的还有那些喊山应和的多情之人。月光如水,月色如银,阵阵的微风在林子的罅隙里穿来穿去,始终在尾随着你,似乎,她想窥探你内心的秘密,又像一位怕你寂寞、怕你孤单专程赶来给你做伴的朋侣。你内心的那种安详和惬意,让你早已忘记周围阴阴的树色和怪石嶙峋突兀的暗影,在这样放松而无人的境地里,要么,吟一首“明月几时有”,或者干脆放开并不嘹亮可人的喉咙,高歌一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让我们在枞树林下静静地躺下休息,沐浴着温暖和恬静,憧憬着幸福的梦……”在歌声里,在吟唱中,你再一次享受了专门用悠闲调拌而成的盛宴,大快朵颐的欣喜与满足,让你始终流连徜徉在月照的花林和银色的海里。

    由此看来,悠闲真的与金钱地位无关,甚至,越是无声名之累,无利欲重负的人才更容易获得悠闲。试想,一个因贪腐而整日坐卧不安的人,有什么心绪去吟唱唐诗宋词?一个腰缠万贯出入都有贴身保安护驾的巨贾,有什么真正的自由和放松去拥抱清风明月?想当年,陶渊明自摘官帽,打马扬鞭,一溜烟逃回“审容膝之易安”的白屋,才有了“夕露沾我衣”“带月荷锄归”的放旷悠闲;东坡贬谪黄州,自耕自种,才横生了夜游承天寺的雅趣,才成就了“大江东去”的壮丽诗篇。在先贤走过的轨迹里,我明白了悠闲的生活来自于一种性情的自由挥洒,来自于一种恬淡的自我安守,来自于静观万物之变的洞察睿智。

    有一次,我在一节研究性课程的课堂上,以师生对话的方式来探讨人的成长过程时,就涉及到了悠闲这个话题,于是我就询问这些十六七岁的学生是否体会过悠闲的滋味。还好,他们的理解虽有些偏差,但是毕竟还能够着边-----他们把在某种时候喜欢做某种事情当成了对悠闲的享受。我也就顺势依着他们的理解来进一步做探讨,抓住“喜欢”这个前提来展开提问,询问他们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又是怎么做的。全班三十多个孩子几乎都不外乎这样两种答案:一,什么都喜欢,什么也都不喜欢。二,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显然,第一种回答里显现了许多无奈的情绪,因着太多的被动因素,诸如家长的逼迫,学业的压力,自主时间的锐减,自我意志的丧失等,“喜欢”这种本来很纯真很简单的情感已被胁迫变成了鸡肋的味道。第二种情形则更糟,十几岁的孩子本来是应该渐渐懂得品尝生活的滋味,发现人生的乐趣,而现在居然变得麻木迟钝,以至于老气横秋,毫无悠闲的享受体验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当今教育的重大缺失,亦可能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平复的成长之痛。

    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律中,我们想驻足流连风景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处处高楼林立的空间里,我们的心灵被挤兑得不得不再三地加重喘息,充斥在大街小巷忽明忽暗闪烁迷离中的娱乐正从四周包抄围剿着真正的悠闲,国人的性情也在灯红酒绿中渐渐颓靡……

    倘若,我们还能记起先人给我们留下的那份轻盈的智慧,今晚,就将我们的那份浮躁轻轻拂去,在孩子们无拘的嬉闹声中,让悠闲来做伴,举手,轻取月色,将那份清澈皎洁直沁到心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