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文性阅读的钥匙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它让读者在经历过的人事中再次回味自己从中曾获得的悲喜之情,或让读者在从未亲历过的生活境地中认识生活的多面性和真实性,间接获得某种人生的经验.对此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阅读了那么多书籍,头脑还是那么空虚?他们是否缺少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呢?作为成人,我们总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只要阅读了,就一定会获得长足的进步.于是不惜大价钱给孩子准备了许多阅读材料,无论是通俗读物还是名著经典,床头案几,藏书满架,却收效了了.
私以为这是孩子缺少人文性阅读的指导所造成的遗憾.许多学生在阅读上存在着这样的失误:重情节故事,轻对人物情感的体会;重好词佳句的积累模仿,轻文字中流淌出的作者的好恶辨析;重关注人物的活动,轻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把握;重人物的命运结局,轻对人物成长轨迹的探究及其对自己成长发展所起到的启发教育意义;重快餐娱乐杂志,轻经典名家名著.这样的阅读本质上使书籍成了隔断读者和自我观照之间的厚厚墙壁,这就是现在的学生喜欢浏览快餐文化书籍,搞笑戏说娱乐嬉皮甚至开涮任何一个先贤大圣而不知耻的原因,也是学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依然精神贫乏,思想空洞,情感匮乏的原因.
人文性阅读的宗旨不在于孩子从书中获得了多少文采佳句上的积累,而在于他从文字上获得了哪些和他个人生活或情感上的链接点.从这些链接点开始由观察书中人物的生活渐渐转向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审视和比较,由认识作者善恶美丑价值的取向渐渐开始自我的有意识的思辨.
我想这个过程中缺少了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成人对孩子阅读活动的一种有效参与和指导.当成人把大量的书籍塞到孩子怀里时,我们的手头也绝不可空空如也,应该是左手有书,右手有牵引,与孩子同行,做孩子阅读的先行者和指路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