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师生相处的和谐之音
中国的教育传统,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本来是出于道德伦理上对知识、对师长的一种尊重。可是由于封建思想几千年来的侵蚀,这师道尊严的传统无形中就浸润了一种浓厚的等级色彩。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尊贵的、高大的、不可侵犯的,而学生在教师面前则显得渺小、卑微而空虚。由于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畸形的。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指指点点看起来合情合理;学生惧怕教师对教师惟命是从也似乎天经地义,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巨大缺失,同时也于无形中给当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划上了一道对峙的鸿沟,使得双方的努力目标由本来的同向变为相向,越来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但是我坚信任何一个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想为自己或为他人创造某些价值,这完全是出于人性中最基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而不是出于某些说教常常大而美化之的“远大理想”。而能够实现这些价值的最原始的动力就是受人重视、被人赏识,而这一点在年轻人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热情、活泼、单纯,对人生作着最美好但不一定实际的期待,他们在心理上对做人尊严的渴盼也尤为强烈,因为这份尊严似乎代表着向成人世界的一种迈进,意味着一个人正走向成熟。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来提升人格、赢得这份尊严。学生一旦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师也随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所以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应是所有职业中奋斗目标最为一致,配合最为默契的合作伙伴。可是事实一点儿也不乐观。在当前师生相处中,本应有的平等对话、和谐交往,却被更多的训斥、责罚、奚落、不信任所取代,合作的关系也常常转化为两相对垒的冷战。对教师而言,一阵雷霆大怒似乎重振了师道尊严,也可能暂时排解了恨铁不成钢的郁闷,但却打击了学生对学业的热情,摧毁了他要取得价值成就的愿望,而且彻底地践踏了他的尊严,同时也为我们自己的余生又树立了一个敌人——他决不会原谅我们,并且由此他将怀疑教育的本质与功效,乃至鄙视自己民族的教育,所以我们弄清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有如此多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就逃离了中国的教育区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厌学、弃学,为什么中国大陆成功的教育案例寥寥无几的可悲现状。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赏识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学生冲撞老师时,我们可以这样想:他们的无礼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但至少要比我们周围的某些阳奉阴违、人鬼两面的成人长于在暗中作梗、背地使坏要“光明正大”得多;当他们的成绩不如意时,我们可以这样想:若我们是学生,一天十几个小时被淹在题海里,被锁在书库里,自己也未必是个门门优秀、科科过关的好学生;当他们偶尔“不务正业”——泡网吧、读小说、看球赛时,我们可以这样想: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外,我们在业余爱好上究竟能超出学生多少水平?当学生上课精力涣散时,我们可以这样想:在综合会议上,我们读了几版娱乐新闻,看了多少个短信笑话,打了多少分钟的瞌睡……如果换位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很多方面其实要比我们克制得多。当我们把他们当作一个与我们一样有着丰富情感、有着个体需求的人、而不是一个驯服对象看待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有的缺点他们都会有,但他们具备的优点可能是我们严重缺失的东西。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赏识学生,更没有理由将自己置于一种自我崇拜、惟我独尊的位置上,因为在赏识他们的过程中,我们既让学生获得了做人的尊严,也让自己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与缺憾。本着一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平和态度去认识学生,理解学生,我们就与学生奏出了相互赏识,共同发展的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