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洑生:轻描淡写芦苇岸

(2013-06-04 16:28:56)

他乡逢故,乃人生幸事!五月中旬,一群老乡从梵净山脚下风尘仆仆而来,他们是铜仁日报前社长周生,武陵民族研究院院长廖延年,作家、戏剧家、《铜仁教育》主编林盛青,铜仁日报周刊部主任田丽平,诗人尹嘉雄。自萧山机场迎接,到西塘送别他们,数天的乡情浸润,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朋友林盛青告诉我,老社长周生回去后写了一篇关于我的表扬稿发在6月1日的《铜仁日报》上,读之,激动,也惭愧,由于他们压缩行程,致使计划里的一些游乐无法进行,遗憾甚多……

 

    芦苇岸,一个诗人的很有诗意的名字。认识他之前,听说过他,只言片句而已,并未深索。前不久在嘉兴初识,正逢他去年发表的长诗《空白带》刚出单行本,获赠一册,才看到他的姓名居然是这三个字:芦苇岸。颇觉有趣,似可玩味。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芦苇岸供职的浙江嘉兴南湖晚报,办了一个以中小学生为读者群的成长周刊,搞得风生水起,在全国有一点名气。正好铜仁日报在办教育周刊,慕名前去取经。芦苇岸恰好是成长周刊的中坚人物,他的领导便将我们一行的活动、行程托付给他,他当仁不让欣然应允,视为责无旁贷。因了老乡见老乡的缘分和芦苇岸诗人的气质、记者的干练,使我们几天的活动有条不紊,张驰有度,收获了“真经”,也饱蘸了乡情。几天下来,又翻了一下他的诗,似乎有一种想对家乡人说说芦苇岸的冲动。无奈我是诗的门外汉,接触他的时间又短,更未“促膝长谈”,要想探窥诗人海一般的内心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然而按照诗的语境,他的故事必定跌宕、迷离、沉重、斑瓓,总之是汪洋姿肆又意蕴绵绵,凭我的浮光掠影,肯定会画虎不成。
     
于是,我有些怯场,只好选择浅尝辄止。只能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了。
     
其实,芦苇岸早已是一个很有成就,很有人气的诗人。他是德江人,先是在煎茶镇读高中,“后来学校发生了一件事”,芦苇岸在闲谈时对我说。“校长(应为高三毕业班数学老师)的儿子不知因什么事竟然把全校学生的学籍档案全丢进水(应为厕所的粪坑)里毁了,学校几乎办垮了,我和许多同学不得已辍学。”“后来我不甘心,独自跑到思南二中,拿着我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小文章找到校长要求读书,居然被学校破格应允。”这大概是芦苇岸第一次尝到文学的甜头。迄今,他已在《人民文学》、《十月》、《诗刊》、《中国诗人》、《诗选刊》、《民族文学》、《星星诗刊》、《江南》、《山花》、《西湖》、《青年作家》等等刊物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近百万字。而且势头正劲,声誉鹊起,评论家们好评如潮,津津乐道,粉丝们也是众星拱月,拥戴有加。芦苇岸的同事们说起他也都是由衷的赞誉。“你们贵州出诗人啊”,“他是我们嘉兴评选的十大杰出青年,还是嘉兴市政协常委呢”。
     
 嘉兴日报报业集团的张总和南湖晚报的王总说起芦苇岸都喜形于色。作为老乡自然引以为豪,很有面子。
     
面对这样一位颇有知名度的诗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马上就在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来:诗人在生活中一定是有个性特点的。根据经验判断,他们或是笑容可掬,彬彬有礼,或是愤世嫉俗,谈锋甚健,或是谨慎腼腆,含蓄矜持;或是豪爽侠义,不拘小节。结果是,我的这本“教科书”,哪个章节好像都没有应验。几天的朝夕朝处,只是感受了浓浓乡情,融洽温馨。芦苇岸热情地张罗迎来送往,还不忘及时在报社一楼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书写:“热烈欢迎铜仁日报代表团”。又不时召约乡党一起聚会,与我们聊家乡,聊母校,聊同学。说童年的艰辛,少时的惆怅,打拼时的困冏,生活的感受等等。也聊到家庭,他对自己能把父母亲接到嘉兴去安度晚年感到很欣慰,他反复说到的遗憾就是没来得及请我们到他家去做客,我们也没见到他的浙江籍妻子。听得出来,他们很钟爱,很甜蜜。总之,普通人的话题,平凡人的话语,没有官场的俗套,也没有诗人的口吻。原先想象中的“特点”无影无踪了。
      
记得有一天我还若有所失的对芦苇岸笑着说:你这个诗人如此亲和还真接地气。他只会心一笑。芦苇岸因为忙,不是每次乡亲聚会都能相陪,但他都会竭力尽地主之谊,为我们考虑得周到入微。用套话说,叫“让我们感到如沐春风”,如果要附会他的诗句,则会很平淡:“把亲人一一请出来,然后倒茶、把酒、话着桑麻”。
     
不过再是“轻描谈写”,也该说说对人印象吧。如果硬要说“印象”之类,初识芦苇岸的我,真还有两点最深刻,一是他的光头形象,二是他那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他的光头确实很特别,不是常见的那种浑圆,而是沿边有一圈明显的“阶梯”,或叫“凹陷”的轮廓,这种头型应该是不多见的,或许真体现了他的诗与众不同。“观众”如何评品他的光头,芦苇岸似乎并不在意,在嘉善县的一所小学教室里,我们观摩了芦苇岸为小记者们讲的一堂新闻写作课,他要小朋友们以他的光头为对象作个比喻,有的说像大西瓜,有的说像没去壳的鸡蛋,有的说像马玲薯,他自己比较认可像鸡蛋的说法,很多小朋友忍俊不禁,笑声赞许了诗人的风趣与随和。就是在这个课堂上,他相当自然地说着那令我感到亲切的普通话。铜仁西五县的口音总把韵母“ian”读成“ing”,“uan”读“un”,比如电(dian)会读成定(ding),捐(juan)会读成军(jun)。就象江浙人说普通话,总把声母为“t”或“b”的字读得短而重一样。芦苇岸的这个语音“烙印”让我们少了许多异乡异客的感觉,蛮有味儿的。
      
在嘉兴,芦苇岸有一帮患难与共,和谐相处的老乡、朋友。许多都小有成就,领有风骚,他们之间的相知相敬也让我印象深刻。在一次芦苇岸没有参加的乡亲聚会中,一位在重点中学教高中语文的老乡随口朗诵着芦苇岸的诗句,他说他讲课时常会引用,并解释说芦的许多好诗其实就是述说着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记不得他引述的诗句了,但这一幕却让我非常感动。因了这次感动,我这个从不品读当代诗,也不懂诗的人,居然能静下心来饶有兴味地咀嚼起芦苇岸的长诗卷《空白带》了,而且,真能体味到诗中“人性与岁月对抗的战栗”,“捕捉到不少共鸣点”。循着这位教师老乡的提示,我们能看到一群人曾经的生存状态:“带来的一丝稻草,无处栖身/蹲下,找不到一颗干瘪的谷粒/站着,望不见任何丰收的喜悦/四处汹涌而妖娆的广告切割他的视线。”“他站在十字路口寻找亲情/淹没在生活的洪流中”。正如评论家霍俊明所言:场景、氛围和纹理清晰的细节都真实得像一个个我们所不愿意接受的遥远的寓言。芦苇岸在创作谈中说:能得到没有诗歌阅读习惯和写作经验的读者的厚爱,甚至评价,更为我看重和期盼。在这里,诗人说得情真意切。其实,如果有更多的“空白带”,能拓展我们的阅读空间,启迪读者的生活感悟,让深刻走进思维,见证人性和灵魂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诗坛佳话。如果我因此喜欢上了当代诗,我当由衷地感谢芦苇岸。
     
芦苇岸的巅峰诗作是发表于《中国诗人》2012年第一期的长诗《空白带》,这是诗人沉潜五年之久,再倾力三个月创作而成的。全诗1000多行,10000多字,共50节。《中国诗歌》《诗江南》《西湖》《文学港》《六盘山》等刊物或全文或节选,纷纷转载。《人民日报》 2013423刊载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的《2012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一文,提及了《空白带》的成就,文章称,欧阳江河、芦苇岸等六位诗人的诗作“构成了年内重要的诗歌现象”。国内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韩作荣、罗继仁、未凡、庄伟杰等等纷纷高度评价《空白带》:“长诗《空白带》是借鉴西方现代诗的写作方式已近纯熟的作品。”“是一部极具探索性、前卫而气质纯粹的当代汉诗力作”“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是一部观照生死、美丑、善恶的组歌”。
     
看来,我们的老乡,真的很为家乡给力。
     
依稀记得唐代诗人钱詡曾有五言长诗,诗中有“人居芦苇岸,终夜动秋声”的句子,不知诗人的名字是否与此有甚渊源,或是“玄机”。没有问过诗人,不好妄加揣测。不过无独有偶,我发现芦苇岸写过一首诗:《你是一株风中的芦苇》,也不知这里有没有一个“寓言”。但是无论是“风中的芦苇”,或是在芦苇之岸,由于芦苇的繁茂与挺拔,都不会仅有“轻描淡写”,“秋声”与“风声”一定会对芦苇“浓墨重彩”。“芦苇岸”,将别有一番风景。

 

作者:周洑生  来源:铜仁日报2013-06-01 03版:文苑 字数:3043

http://58.42.132.75:8080/epaper/trrb/html/2013/06/01/03/03_24.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