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探访中原入闽古道

(2017-02-04 17:00:28)
标签:

转载

分类: 美在户外
原文地址:探访中原入闽古道作者:大中

探访中原入闽古道
记者郑大中 文/图
    国家已提出海西经济区建设战略,上饶被列为海西经济区成员。上饶地处赣闽结合部,山水相连如唇齿相依,自古是中原入闽商旅必经之路。这条商旅要道最为重要的一段叫鹅湖古道,被称为“八闽孔道”。思谋上饶对接海西,这是我们上饶人急需探求的问题。
    上饶这条“八闽孔道”,同样是一条既创造过辉煌又饱经沧桑的类与滇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它的起点是河口,终点是武夷山市(崇安),全程100公里左右,早在东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宋以后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更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成就了古镇河口成为东南交通咽喉与商贸中心。
    它创造过怎样的辉煌?又有过怎样的沧桑?还有哪些遗存?近日,记者随“发现上饶驴友”,探访了这条入闽古道的有关人和事。

鹅湖古道是有历史的

    曾经的鹅湖古道,沿途有30多处驿站,路上日夜驿马如飞,商旅来往不绝。这种繁忙,是有历史的。
    福建远离中原,又有武夷山阻隔。中原人入闽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条由抚州经杉关到邵武,一条由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一由江山经仙霞关到浦城。其中,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的路线是主要通道,叫“大关”(大路,宋代人的叫法);其它两条因水路不如而居次,均叫“小关”(小路)。
    战国时期,越国解体,越王十三世孙无诸率族人翻过分水关,来到崇安,建立闽越国。闽越族的“王城”,最初建在崇安,后沿崇阳溪、闽江迁到福州。魏晋南北朝时,晋人避战乱纷纷从中原经铅山翻分水关入闽,史称“八姓入闽”。唐以后,闽人进京赶考必经分关。朱熹当年徒步上百次过分水关,往来于闽浙皖赣湘。明代末年,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经分水关入闽。
     从公元6世纪起,渤泥古国(南洋古国,鼎盛时包括加里曼丹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便与中国之间使节、商人往来不绝。明永乐六年(1408年)春,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王后、王妃、王子、兄弟姊妹及大臣随员150余人来到中国访问。同年11月,他因水土不服患病。朱棣派御医日夜诊治,却未能挽回他的生命。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体魄托葬中华!4年后,渤泥国王叔和太后带年幼的遐旺来南京为麻那惹加那乃扫墓,并在南京学习了6个月。期满后,明成祖又派使臣护送遐旺一行回国。途经上饶时,渤泥国王叔得病,经救治无效,明成祖赐以亲王礼客葬于上饶南3里处(清《广信府志》记载了此事)。两国来往,就经鹅湖古道。
    这表明,鹅湖古道是中原人入闽和八闽通京大道,是中原移民南迁的中转站,也是商旅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的中转站,更是闽赣两地通商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福建各地的茶,先汇集到崇安,挑夫经分水关挑到河口,再由水路沿信江入鄱阳湖,一路经赣江过梅岭入广东,一路溯长江到武汉。山西痴心研究晋商茶史的李晨光说:“晋商开辟武夷山茶路的起点崇安,再经山路运到江西铅山河口,篷船水运,从湖口到达武汉,溯汉水出襄樊,到河南赊店,改用骡马驮运和马车运输,抵黄孟津,转洛阳,又经西安、兰州,运往西北。”
    《茗香万里》(是一部详细记述晋商“万里茶路”的历史地理专著)详细描述了武夷山茶在鹅湖古道上的线路:于崇安城出西门,沿闽赣古驿道北行,十里干溪,又十里举富,又十里杨庄,又十里小浆,又十里大安,十里望仙铺,三十里至闽赣交界之分水关。入江西省广信府铅山县界,十里乌石,又十里车盘,又十里紫溪,又十里魏墩,又十里黄柏,又十里洋源,又十里十里铺,再十里至铅山县治永平,又五里安洲渡,过桐木河五里白沙,又五里乌龟石,又五里七里亭,再五里达河口镇。

古道上的文物遗存叙说当年的辉煌

    鹅湖古道就像系在武夷山胸颈的项链,而沿途的古镇、关隘、驿馆、凉亭、石桥、津渡、岩梯、栈道等遗存,就是串缀于之项链上的颗颗文化珍珠。
    如今,古道纤若游丝,却于无声处牵引和编织了闽赣共同发展繁荣的文明历史。看看古道上的河口、石塘、崇安等千年古镇遗存的格局和风貌,鹅湖古道当年的辉煌已昭然若揭。
    河口古镇,遗存的古建筑还有千余处。长2.5公里的“明清古街”,基本格局尚好。其原貌改变不大的约1.5公里古街,沿街原来开设的纸号、茶行、布号、药店、银楼、钱庄等店铺和手工作坊等有500余家。一些铺面额枋上,老字号的印记依稀可辨。在古镇纵横交错的“九弄十三街”中,还有会馆、教堂、寺观等具独特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可见当时之兴之盛。其因何而兴?兴在通过通过鹅湖古道来往集散的商旅和货物。
    如今,这些街弄码头虽然破损,但历史陈迹还在。通过这些陈迹,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镇当年所发生的热闹繁华故事,领略到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韵味;仿佛间,似乎看到沿江10多处码头泊船数千艘和船到三日不能靠岸的场景,看到“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的繁华,甚至还看到码头上装货卸货的工人和挑夫忙忙碌碌的身影。
    这此身影忙什么?当然是昼夜忙于中原大地和八闽之来往的货物。
    通过探访鹅湖古道上的石塘、紫溪、车盘、大安、崇安等千年古镇,我们仍然感到它当年的风采亦是如此。

 “挑崇安担”老人说当年沧桑事

    鹅湖古道,不仅有朱朱熹、辛弃疾、徐霞客、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文化名人留下过文化足迹,更有“挑崇安担”的挑夫留下艰辛的民生足迹。
    当年鹅湖古道上货物往来,不是以马帮运输,而是人挑。挑着货担来往于这条古道上的挑夫队伍,被称为“挑崇安担”。
    据当年“挑崇安担”的杨发生等老人说,挑夫们把浙、皖、赣等地产的丝绸、布匹、瓷器、石灰等挑进崇安,把福建的荔枝、龙眼、柑桔、食盐、纸张等货物挑到河口。每天,走在古道上的挑夫队伍数以千计。一路上的村寨,都是“挑崇安担”歇脚的据点,热闹得很。
    “挑崇安担”的全是青壮年男子,来自江西、浙江、安徽等地。这些人几十人一伙,头戴竹笠,脚穿草鞋,打着绑腿,肩披汗巾,挑六、七十公斤货物,每天行走七、八十里。凌晨,他们或从河口或从永平或从石塘或从紫溪出发,或两个日夜或3个日夜抵达崇安,然后再挑上福建的货踏上归途。
    走在崇山峻岭之中,经风雨冒寒暑,辛苦不用说,有不少挑夫都病死或累死在途中。仅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从事“挑崇安担”这种职业。因为收入很可观。来回一趟五、六天,赚的钱可卖六十斤至一百斤谷。今年96岁的杨发生,铅山人,18岁开始挑“挑崇安担”,挑了20多年。有一次,他挑一担布到建瓯,挑回一担桂圆,来回20天,赚了4担谷。他说,虽然山高路远,险恶异常,但也有乐趣。路过有村落的地方,就会有客栈。到了客栈,可以找相好。相好热饭热水热被窝款待,劳苦惊险就被消失到九霄云外了。他的妻子,就是他33岁那年从福建带回家的相好。

续写古道昔日的繁忙和繁荣

   这些“挑崇安担”的挑夫风餐露宿,无论寒暑,从一个山头又到一个山头,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一串串的坚实足印,用自己的肩膀维系生计的同时,也维系着一条赣闽经济交往的通道。
    经过这条通道进入崇安的丝绸、瓷器等货物,通过水路运到南平、福州,又通过闽江远涉重洋进入异国,那里的人们也正是从这些商品中,感受到了中原文明的灿烂。如果说这条古道是沟通赣闽贸易的动脉,那么“挑浦城担”就是动脉中的血液。从战国代起,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这血液一直在流动,生生不息地维系了古道千百年的繁荣。
    虽然,我们对当年古道的贸易量,缺乏完整、准确的统计。但从古人“出入赣闽,用夫动以数千,用船动以数百”的描述;从河口等地残存的古街区,我们不难想象这条古道当年是何等的繁忙。
    今天,这条古道早已废弃,但在莽岭和古村落遗址中,我们尚能寻找到几段荆棘从生的残存古道、古关和客栈。它们是这条中原入闽商旅通道繁华的见证。
    虽然,“挑浦城担”的扁担早已被被遗忘,古道人迹罕至,年年月月,飞鸟空鸣,云舒云卷无知己。但在近代交通发展之前,它却是赣、闽之间重要的商旅通道,曾活跃过一支庞大的"挑浦城担”队伍。
    曾经辉煌与沧海的闽赣古道,渐渐远去了人喧马嘶,卸下了千年沉重。可我们今天如何续写新的历史?
    瘦马西风里,古道斜阳中。项链般的鹅湖古道,在苍凉的斜阳中,作别了昔日的熠熠辉光,成为“文化遗产”。但这仍是一笔厚重的财富,它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心怀感恩,在对接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再创辉煌。
    11月18日,上饶文史馆召开专题讨论会。与会文化人士一致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人员挖掘整理这条入闽古道的文化内涵,为上饶对接“海西”提供文化层面的支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