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瘦皱漏透”不是米芾提出的(上)

(2018-05-09 12:21:36)
标签:

宦振宏

米芾

瘦皱漏透

古典赏石

石圣

分类: 本人其他作品

 

很可惜 - “瘦皱漏透”不是米芾提出的

 

                              - 兼谈“石圣”之名该归谁

 

(上)

 作者:宦振宏


“‘瘦皱漏透’是米芾的相石法”,这一观点给人的感觉有上千年的历史,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定论。笔者却对此持怀疑态度。近些年石界也传出了同样的质疑声音,但尚无定论。

 

确实,要将一个有“千年历史”的观点推翻,该观点又被当今绝大多数人认同,其相关的文献资料有限,许多信息还因网络被大家共同分享着。在这种情况下要寻求突破,颠覆“历史定论”,实在是难上加难的事。

 

笔者还是斗胆对此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索,得出一个让人觉得可惜的结论:“瘦皱漏透”不是米芾提出的,与米芾无关。

 

具体陈述如下-

 

第一历史真相已经无法彻底还原。笔者只能试图通过梳理历代(按时间顺序)与米芾相关的人物、历史文献、轶事传闻等,抽丝剥茧,去掉不可靠的部分,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

 

笔者将历代记载与米芾相关的人或文献资料等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宋代(包括北宋、南宋),第二阶段为元代,第三阶段为明代,第四阶段为清代。

 

第一阶段,宋代

 

这个时间段最为重要。其中相关的人可分成三拨。

 

第一拨人:米芾本人和他的小伙伴们

 

笔者这里想提出一个“小伙伴”的概念。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扬州八怪”中“小伙伴们”的年龄。从李鱓(1686-1756)、汪士慎1686-1759),到罗聘(1733-1799),年龄差可达47岁。在世时间有20年以上的重合。笔者将“扬州八怪”圈中的文人称为“小伙伴”。笔者定义的历史“小伙伴”的标准就是:年龄接近为好,也可大可小,但在世时间的重合要达20年以上。“小伙伴”是相互间得到信息比较可靠的群体。推而广之,历史上的人物可以通过其“小伙伴”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对靠谱的研究。“小伙伴”可以再分为“圈内小伙伴”(相互间有直接交流)和“同期小伙伴”(无直接交流,但处于历史同一时期)。按此标准,苏东坡1037-1101米友仁(1074-1153)、孔传(1065-1139)、叶梦得(1077-1148)杜绾(生卒年后有分析),都可称为米芾(10511107年)的“小伙伴”。其中杜绾为“准小伙伴”。他们的文献记录离历史的真相最接近。 

 

一 米芾(10511107)本人的线索

 

如果“瘦皱漏透”是米芾的观点,米芾本人应该有记载。可是米芾本人的诗词、文章、绘画题款等作品中都没有“瘦皱漏透”的蛛丝马迹。明末学者毛晋在《海岳志林》一书中的《海岳志林题辞》中记载:“余觅《宝晋斋集》十余年矣,惜乎不传”。说明米芾曾经著有《宝晋斋集》。会不会米芾的相石法记在《宝晋斋集》中,却没有流传下来呢?笔者以为不会,后面会作具体分析。另外,会不会有一种极端的特殊情况?即米芾在晚年甚至临终前才提出这一观点,故未能记录到其文章或其他作品中。通常一个人的重要理论是在其青壮年时期提出的,晚年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真的在晚年,甚至在临终前提出,其理论上的可能性极小,但还是存在的。即便如此,笔者以为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我们也到后面分析。

 

二 苏东坡(1037-1101)的线索

 

与米芾同时期的爱石名人在其诗词、文章里都没有提及米芾的相石法。尤其是苏东坡。苏的文章、诗词大量存世,而且有不少赏石诗文和赏石故事。但其中独独不提米芾的相石法,也未提及“瘦皱漏透”或类似的相石法。米芾与苏的交往是有一定深度的。如果米芾提出过相石法,苏东坡这位大赏石家应该会欣然记载并加妙评。历史上传说苏东坡有个可爱的的妹妹-“苏小妹”。专家考证她并不存在,证据就是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来往的许多家书中从未提及这个妹妹。由此推定可爱的“苏小妹”只是民间杜撰的。我们也可用此法类推米芾的相石法。

 

三 米友仁(1074-1153)的线索

 

米芾之子米友仁继承的其父“米点山水”(或称“米氏云山”)的画法。北宋郭熙的儿子郭思整理其父的经验,写成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著作-《林泉高致》。米芾若有相石法,米友仁没有理由不记录。但在其作品和文稿中都没有记载“瘦皱漏透”。如果米芾在《宝晋斋集》记录相石法,或在晚年甚至临终前提出相石法,作为儿子的米友仁不会不知。如果此事诡异到儿子不知,反倒让后来的外人(渔阳公等)得知并记录下来,岂不是怪哉?

 

四 叶梦得(1077-1148)的线索

 

《石林燕语》是北宋末至南宋初文人官员叶梦得写的史料。从序言可知撰于宣和五年(1123年)至建炎二年(1128年)年。书之卷十记载了米芾拜石的事迹:“知无为军,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书中明确说了,米芾拜石的事在朝廷中传开了。拜石的事传开了,难道相石法没有传开吗?即便当时没有传开,后续大家也会关注此事的进展情况。此书成书于《云林石谱》之前5年左右,是目前笔者见到的最早记录米芾拜石故事的文献。中华书局《石林燕语》的点校者侯忠义在点校说明中指出:“叶梦得一生,屡经仕宦,学问博洽,精熟掌故,故著述甚丰......曾历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闇熟朝廷的典章制度、琐闻轶事。在宋代人同类著作中,尤详于官制科目,颇足以补史传之阙,与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徐度《却扫编》可相表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书的可信度是很高的,连官方的《四库》都进行了书面表扬。当然书中难免也出现了若干谬误。但笔者以为出现谬误的点不会出现在米芾相石法上。米芾是当时的名人。他得到了米芾拜石的故事,不可能不知道相石法,但相石法却没有记载。文人对这种理论的敏感度是很高的,而且又只有四个字。这只能说明当时就没有所谓的米芾相石法。

 

五 孔传1065-1139与杜绾的线索

 

孔传与杜绾在这个问题上是重要人物,需要进行重点分析。

 

笔者以为历史上的文献可以通过细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还能再发现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线索,并由此推理出一些结论。

 

孔传(1065-1139)比米芾(10511107年)小14岁,在世时间的重合长达42年。是米芾的“小伙伴”,应该了解米芾。问题是有人会认为古代的资讯传播效率不高,没有报刊,没有杂志,更没有网络,出版刊印的速度也很慢。古代资讯的子弹可能要“飞一会”,才能传得出去。那么古人的作品和言论在社会上需要多久才能流传开来?现在已经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上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一则是《宋稗类钞》 记载欧阳修改文章的事。他替人写了《相州锦堂记》一文,后来发现有不妥,派了快马追回,只为加两个“而”字。传为美谈。另一则是康震曾提到的王安石喜读东坡文章的事。苏东坡新作一文,传抄到江宁。来人把文章转交给王安石。他等不及家人点灯,就着黄昏的微光一口气读完。这些都说明北宋就有书信往来和传抄文章的交流方式,且在文人间颇流行。书信和传抄只需路上的时间。慢则一至数月,快则“当日速递”。这大大方便并加快了文章和言论的传播速度。

 

米芾若有相石法,孔传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知道。米芾的名声大,行事也较张扬。退一步说,即便是米芾晚年甚至临终前才提出,到《云林石谱》完成的1133年(《云林石谱》的序言记录的时间为:“绍兴癸丑夏”,即完成于1133年前后,为行文方便,后文暂认序文时间为石谱完成时间,《素园石谱》亦同),还有26年时间,孔传还是会知道。有人认为北宋末年有战乱,会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笔者以为,应该不会。因为靖康之乱发生在1126年,孔传(1065-1139)已经61岁了,从米芾去世到靖康之乱也有长达19年的太平时间,孔传还是有足够的时间知道。

 

另外,古代信息总体上是相对闭塞。贵族、官员与普通人获得信息的能力与机会是有很大不同的。孔传是孔子46世孙,是名门望族,还是官员,官至右朝议大夫。因此他获得咨询的能力强,机会也多

 

笔者注意到,孔传在序文中提到“负土而出,状为奇怪,或岩窦透漏,峰岭层棱。”。其用词与米芾的相石法如此相近,若米芾真有相石法,必定不会这么表述,直接顺带写米芾的相石法了。此外,孔传在序文中提到许多理论和文章,却独不提当世的、重要的米芾相石法?孔传史称“精易学,操行介洁”。他应该不会故意否定米芾。

 

所以,孔传没有记录米芾有相石法,也就意味着米芾并没有相石法。

 

再说杜绾

 

笔者曾经自问一个问题:杜绾为什么他没有在《云林石谱》上记录“瘦皱漏透”?杜绾此人在此问题上常常被人重视,又被人忽视。被重视是因为杜绾的《云林石谱》是中国最早的石谱。依据是孔传在《云林石谱》的序文中指出:“......蔡君谟之于荔枝,亦皆有谱,惟石独无,为可恨也”。可见《云林石谱》成书前还没有石谱。以孔传的身份和品行其说当可信。此谱完成于南宋初,离米芾生活的北宋中晚期在时间上较接近。又记载了米芾的赏石故事,因此颇受关注。其中《无为军石》一章中记载:“又米芾为太守,获异石,四面巉岩险怪,具袍笏拜之”。

 

被忽视是因为杜绾的生卒年史无详载,成了拦路虎,阻断了考证的继续。杜绾到底是南宋人还是北宋人?他离米芾的时代到底有多远?如果杜绾离米芾的年代较远,那就可能真是一笔糊涂账,需要另找证据。如果与米芾的时代较近,就容易找到眉目了。所以杜绾的生卒年可能是揭开谜团的又一把钥匙。笔者试图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推理出杜绾的年龄。

 

笔者先做一个基础分析。即杜绾的祖父杜衍(978-1057年)有明确的生卒年份,这对推定杜绾的出生时间也有参考价值。由于杜衍是北宋曾经为相的重臣,姬妾应该较多,又活到79岁高龄,因此推测其最后生子年龄为65岁。杜绾之父在京为官,生卒年不详,是否长寿也不清楚(宋人一般寿命才六十多岁)。此处也按长寿的杜衍作同样推测。这也就是说杜绾之父是其祖父在极限的65岁生的最后一个儿子,而他又在极限的65岁生了最后一个儿子杜绾。这样杜绾理论上与祖父杜衍的年龄差最大为130岁。那么杜绾就应该在1108年前出生。若按古人最少15岁一代人,那么杜绾理论上与祖父杜衍的年龄差最小为30岁。那么杜绾就应该在1008年以后出生,也就是杜绾的在世时间最大范围是1008-1108年,笔者称之为“理论极限在世时间”。

 

这一理论极限在世时间跨度较大,还需要再进一步分析并收缩。

 

《云林石谱》是杜绾的原创作品,在古代石谱中其内容算相当丰富了,而且本人亲自进行考察论证。由于是中国的第一部石谱,之前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对象。故石谱的完成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积累。其中对鱼龙石、零陵石燕等进行的实地考察,记录详尽,论证科学,足见所费之功夫。因此写书花费时间不会短。成书需要10-15年。那么写书时杜绾的年龄多大呢?

 

可以参照一下明代的林有麟(1578-1647)。林有麟在《素园石谱》的《自序》中记载的时间为“万历癸丑孟冬日”即1613年。说明林在35岁完成《素园石谱》。林由于有前人石谱的参照,甚至有部分直接进行摘录。因此林的创作时间要短些,在5-10年间。即林写书时在25-30岁之间。

 

写书需要爱好、收藏、考察和经验的多重积累,故写书时不会太年青。参照林有麟的写书年龄,笔者预测:杜绾写书时年龄下限应该是25岁。经过10-15年努力完成创作。此时,杜绾的年龄下限为35岁,年龄上限则由体力等原因可定为60岁。那么成书时的1133年,杜绾为35-60岁。由此可以估算出杜绾出生于:1073-1098年间。而孔传在1133年已经68岁,一定比杜绾大。

 

此外,《素园石谱》序文的作者黄经,在文中对林有麟的称呼有三处:“吾友仁甫氏、仁甫、仁甫”(林有麟字仁甫),最后自称“友弟黄经”。1133年《云林石谱》作序者孔传(1065-1139)在序言中对杜绾的称呼也出现过三处:“云林居士杜季阳、居士、居士。”,最后自称“阙里孔传”(阙里是指孔子故里,是地名)。从称呼上看,一种情况是孔传与杜绾是同一代人,孔对杜颇有敬意,但关系没有到称兄道弟的程度。否则会出现“愚兄”之类的自称。另一种情况是孔传比杜绾大一辈,但不会大两辈。而且年龄过小,对其称三次“居士”的可能也不大。

 

通过细读和比较,还可以发现,黄经在《小引》中只有对林有麟的正面和侧面的赞许,未写书之不足。相比之下,孔传倒是写了杜绾的不足:“且曰:幅员之至远,闻见或遗,山经地志,未能淹该遍览,尚俟访求,当附益之”。意即:(中国)幅员辽阔,个人的见闻有限,《山海经》、《禹贡》都没说全,所以还要等进一步的探访寻求,不断增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传有长者之风,应该比杜绾长一辈,但也不至大两辈。因为长一辈的会有长辈的样子,对后辈要指出一些问题。而对孙辈往往会很怜爱,会有类似于“英雄出少年”、“后生可畏”、“后继有人”、“足堪大任”等鼓励语。古人结婚早,按最小15岁为一辈。笔者以为,孔传(1065-1139)比杜绾大15-30岁。那么杜绾就应该出生在1080-1095年间。与上述的“1073-1098年间”取交集,杜绾就应该出生在1080-1095年间。成书时(1133年),杜绾应该在38-53岁。

 

杜绾的祖父杜衍是北宋名臣,睢阳五老之一(北宋五位八九十岁高寿的重臣),享年79岁。在当时七十古来稀的年代算有福了。故杜绾的享年最高可按80岁计。从估算的出生时间1080-1095年,可推出其去世时间最迟在1160-1175年间。

 

因此,笔者得出的粗估结论是:杜绾出生于1080-1095年(即出生于北宋);推估在世时间为1080-1175年间;推估享年在38-80岁之间(成书时至少为38岁)。

 

得出这一结论后,笔者进一步推算。北宋为960-1127年,南宋为1127-1279年,以1127年为界。1127年杜绾为32-47岁。那么杜绾约前半生甚至大半生都处于北宋时期。

 

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推断,米芾与杜绾的在世时间有交集。杜绾出生在1080-1095年间,比米芾(10511107年)小29-44岁。而米芾去世的1107年,杜绾在12-27岁之间。也就是说,杜绾与米芾在世时间的重合达到12-27年!这一推理结论是令人振奋的!

 

这样杜绾就可算米芾的准“小伙伴”。他对米芾的记载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

 

也许有人质疑,这个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笔者也承认这一“粗估”难以做到很准确,但这一结论的错误范围不会很大。这就是所谓的“粗估”。比如,邓稼先在核试验起爆前突然收到一份错误报告。他“粗估”了一下错误的影响范围。认为虽是“错误”,但影响不大,不会影响核试验的结果。于是果断签字试验照常,并取得成功。

 

而且笔者以为即便再退一步,也可以得出一个保守的结论: “杜绾比米芾小,在世时间与米芾有重合,但不多。”(他俩实际的在世时间不可能没有重合。因为1133年成书时离米芾去世只有26年。杜绾绝不可能在26岁前完成《云林石谱》的。此书的写作需10-15年。杜绾不可能在11-16岁开始进行此书的创作。因为对奇石的深刻感悟不是少年郎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古典赏石。)。即便得出这样保守的结论,也不会影响结果。杜绾与米芾的时代很接近,能够获取米芾的信息,至少比其他绝大多数记载米芾者有更佳的时间优势和机会优势。

 

而这一“粗估”结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可以推出下一个更重要的结论

 

从记载米芾赏石事迹的存世资料来看,杜绾的《云林石谱》同时也是第一部记录米芾拜石故事的石谱。米芾当时就是名人,以其高调的个性,不出名都难。如果“瘦皱漏透”是米芾自己的相石法,米芾不可能不将他的相石法公之于众,杜绾也不可能不知道。

 

有人会问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1126-1127)会对杜绾得到米芾信息产生阻碍吗?根据推估杜绾出生于1080-1095年,战乱发生时,杜绾31-46岁,米芾1051年-1107年)此时去世也有19年了,所以杜绾也同样不会受宋末战乱影响,应该会在战乱前就得知米芾的相石法(如果存在)。而且事实证明,杜绾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得到了米芾的拜石等故事并记录了下来。却未把当时的更重要的相石法收进他的石谱,这是不可思议的。相石法应该是故事中的灵魂。米芾的相石法只要存在,就会与赏石故事一起流传。

 

即便出现极端的特殊情况-米芾在临终前才提出其相石法,《云林石谱》成书于1133年,米芾已经去世了26年,也有足够的时间传播出来。那么还要再问,杜绾离开米芾的时代那么近,他都不知道,其后其他人(渔阳公等)又是怎么知道的?

 

而且从其行文看,杜绾对米芾不仅没有恶意,反而有敬意。因此也不会因嫉妒等原因故意不收录米芾的相石法。

 

中华书局2012年版寇甲、孙林编著的《云林石谱》前言中记载“四库版《浙江通志》卷三十五‘惠政桥’条曰:成化《四明郡志》:……大观间架木为梁,覆以瓦屋,易今名。《奉化县志》:建炎间毁于兵。令杜绾仍结木……据此可知,杜绾在南宋初可能在四明郡(今浙江宁波)曾做过县令”。笔者以为书中认为米芾可能做过县令是有道理的。即便不是县令,至少是当时的“城建局局长”。

 

杜绾是名相之孙,祖父为祁国公,父亲在京为官,著名词人苏舜钦(亦是官员)是其姑父。他本人也当过官,又能请得动孔传来作序。以孔传的身份,一般人都未必敢请其作序。这里足见杜绾的地位。在这样有地位的官宦之家,他的消息应该很灵通,也与孔传一样,也有很多的资源、渠道和机会获得米芾的信息。尤其在写石谱时,杜绾会更加主动收集名人赏石的信息。

 

所以,更重要的结论就是:杜绾的《云林石谱》记载米芾拜石的故事,但没有记载米芾相石法,就是因为米芾没有提出过相石法。

 

第一拨人的记录,我们再比较一下。《石林燕语》与《云林石谱》成书时间相差5年左右。二者所记米芾的故事主体基本一致,细节上互有不同,但不矛盾。说明叶梦得与杜绾当时都得知了米芾拜石的故事,而且是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的信息。这说明从北宋末到南宋初,该故事的流传出去的信息还是比较一致的,二者可以互相印证,更具真实性。这样,米芾拜石的真实性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了。叶梦得和杜绾都是比较可靠的学者,二人都记录了米芾的拜石故事,而且都没有提到米芾有相石法。这就是说北宋末年不存在无米芾相石法一说。《石林燕语》是米芾小伙伴叶梦得写的,本来是孤掌难鸣。现在得到了《云林石谱》孔传(序)和杜绾(文)的几份资料的多重验证,更为可靠。

 

第二拨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邓椿、蔡绦

 

一 邓椿(约1107-1178)的线索

 

邓椿,靖康末年(1127),其年为二十岁左右。淳熙元年(1174)8月尚在世,淳熙五年(1178)前逝。他是北宋末至南宋的文人官员,其作品《画继》完成于南宋。为219位宋代“王侯工技”画家作传,时间从北宋熙宁七年(1074)至南宋乾道三年(1171)。其序言中称“或谓若虚之论为太过,吾不信也”。有人评价“然邓著无剿袭之弊,抒发己见,颇有独得之处”。《画继》有米芾传,但未见“瘦皱漏透”的记载。

 

二 蔡绦(北宋末年至南宋初)的线索

蔡绦为蔡京次子,所著《铁围山丛谈》,记载了米芾的研山,但也没有提到米芾的相石法。《铁围山丛谈》是当今学者重视的宋代重要史料。

 

第三拨人:南宋,费兖、刘宰

 

一 刘宰(1166-1239)的线索

 

《京口耆旧传》作者是南宋学者(文人官员)刘宰,撰于嘉定七年到八年(1214-1215年),宋代镇江府丹徒、丹阳、金坛三县的地方人物志。书中有米芾传,但无相石法记载。

 

二 费兖(约1192年前后在世)的线索

 

《梁溪漫志·米元章拜石》,南宋费兖记载了米芾拜石的故事,但也未提相石法。

 

宋代这三拨人的记载在时间上最为紧要,记载的准确性也相对较高。而宋代的这三拨人的共同点是都提到米芾,甚至有的直接提到他的赏石故事,就是不提相石法。也就是说,整个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都没有米芾相石法的记载。这说明在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根本就没有米芾相石法这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