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雪背后的科学硬道理?

这几天会员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啥时候能再开场。原本周六晚上的大雪影响不算大,20公分的积雪,假如天气好,半天最多一天也就溶化了。
但是碰巧的是这几天连续低温,结果场地上的雪一直没有化掉。我每天一早一晚在场地里巡两转,眼看着当中神奇的变化很是好奇。
场地里首先溶掉的是沙坑里的积雪,其次是果岭,再来是T台的,球道和长草的到了今天中午还百公之六十没化掉呢。我问Darren这是什麽道理,原来沙的传热系数是最高的,大阳一出来,温度只要在零上,沙坑马上就显形。
草的长短也直接影响到雪流溶化的速度,愈长的草相对来说保温(低温),保湿和抗风的功能愈好,所以草最短的果岭是最先溶化掉的,其次是T台,再来就是球道,最后才是长草区。
让我很不解的是树林底下的地方既晒不到太阳又是长草区,可是里面的雪硬是化掉了大半。这又让我这个"十万个为什麽的"好学中年追着Darren不放。
搞了半天我才知道,原来树林底下综横交错地满怖着大树的树根,树根的温度当然又要比泥土高,所以上面的积雪也就化的更快一点。
看来不问不知道,一问原来又是一门深奥的科学。解单的溶雪背后原来还蕴藏着这样的科学道理。
据今天下午所见,只要今晚不再出现零下的低温,估计明天中午就差不多了。
原本有人组织我去乡村和天星打雪战,但想了想还是呆在屋里暖和啊。这两天晚上都是开着暖气睡的觉,一早起来看到手机短信报上说北京的各级领导还正在为供暖问题而努力着,感觉真是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