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问起我有关球场性价比,我仔细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并得出了如下的歪论。
在高尔夫的词典里性价比仿佛有着一个不一样的解译。毕竟中国接触高尔夫只有20多年。这项运动从无到有再到爆发,它所走着的路注定了它的一些不成熟现象。
在中国由于地区的差异,天南地北的球迷对球场的价格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上海的球场定位大多以务实主义为原则。不论黑猫或白猫,能收到果岭费的就是招财猫。
在深圳由於行业发展已经很成熟竞争也非常激烈,收费标准完全是割喉式的。
我们有以旅游为支撑的海南和云南。旅游区里的球场都有一个特色,只要是旅游旺季,不管你收多贵的果岭费,想订场都很难。但反过来到了淡季,就算你倒贴钱也没人来。
还有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从天安门开车1个小时的半径内总共有50多家球场,这样的密度是全国难见的。
全国最贵的球场就在这里,但同时全国最便宜的球场也在这里。
北京的球场五花八门的,纯会员制的也有,只供内部接待的也有,半公众的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就更多。不过每一家到了周未都其门如市,你说性价比的依据在哪里?
真的要谈论一个球场的好坏,包括的东西太多了:地理位置,球道设计,球场维护,会所规模,服务质量,员工素质...
但客人在选择球场时真的会考虑这麽多吗? 我看未必。
我听说过一个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个球场的老总在球场开业之初制定了个相对偏低的果岭费,结果会员请客来打球,客人一看牌价,心里想不就几百块钱吗?这样反而显示不出来这场球的含金量。后来球场把果岭费抬高了,嘉宾的收人不但没少,反而增加了。
这就跟坊间流传的北京八大傻里的购物去燕沙一样。一件衣服在秀水标价$300没人问津,但商人灵机一触,在标签後加个零很快就在燕沙脱手了。
同样的一套过万的球杆在女人街卖的很慢,加个50%在燕沙就变热卖中。你说这是性价比吗?
如其说性价比,其实更重要的是只要你找对了你的客户群,客人都是被动的,他们永远是任人宰割的那一群人。
只要你能让你的客人觉得花这钱花的爽,这头羊你就宰定啦!
当然做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公民,偷鸡摸狗的事我们是不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