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逃学、辍学怎么办?

(2014-06-12 17:14:14)
标签:

杂谈

孩子逃学、辍学怎么办?

西安家长张女士说,儿子今年上初二。我们是从长安县农村到西安城里做小买卖的,赚钱很不容易,孩子小学阶段是放到乡下老家由老人带,孩子上初中了,我们怕孩子落伍,以后没有出息,花钱找了一所好点的初中,把孩子接到省城里上学。没想到孩子不争气,居然逃学,经常不去上课,满大街瞎晃悠......这可怎么办啊?

“逃学”的孩子在学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应该不会太大,但这种现象已经是孩子诸多学习问题中表现最极端的方式。
  
导致孩子“逃学”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孩子无法适应现在的学习生活。用心理学家的话说:学生“逃学”的本质可以归结为对某种压力环境适应不良而产生的消极“逃避”行为。这种压力包括学习压力、考试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甚至因为生活条件的攀比〖穿衣、吃饭、骑车、坐车……)带来的心理压力,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在找不到自己“强于他人”的感觉后,索性选择“逃避”。毕竟逃避与比拼相比,逃避要显得轻松许多。
  
具体说到西安的这个男孩,他是一个从县城(相比于省会西安,县城也是乡下)转学到省城的孩子;一个家庭出身比较贫贱的孩子(父母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可能也是一个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的孩子。
  
我们不难想象,当这个孩子从他熟悉的县城来到陌生的西安之后的感受。

第一,没有亲情感。虽然是来到了父母身边,但因为父母过去一直在外打工,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和父母并不亲。这也是中国当代的社会病之一,一大批农村家长为了孩子的明天离乡背井去打工,在为孩子赚到了一点学费的同时,他们其实己经“失去”了孩子。按照儿童专家的理念,孩子从零到6岁,一定要父母亲自抚养,从六到十二岁,也最好跟着父母一起生活,否则孩子不仅以后与父母不亲,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而这对于干千万万“漂”在异乡的农民工而言完全是一个悖论。他们给了孩子一份守护,就会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耽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他们挣回了孩子这份学费,又会提早失去孩子对他们的依恋……就像从长安县来到西安的这个男孩,父母于他而言,像隔壁的邻居,熟悉但却没有亲情。
  
第二,没有朋友。像一颗经历了移栽的小树苗,水不是熟悉的水,土不是熟悉的土,不是短期内无法融入新的群体,在男孩看来是长期难于融入。城里孩子随身散发出的优越感无意间放大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处处觉得别人看不起他,不接纳他,走近他们很难。
  
第三,没有让人尊敬的核心竞争力。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确有从外地转入的孩子成功融入新群体的例子。但这些孩子一般都有过人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学习很好,成绩很棒;比如说,能歌善舞,能言善辩;比如说,有特殊专长,会画画,会打球,会很多其他同学不会的东西……而这个从长安县来的孩子觉得自己基本上,是一无所有。
  
当然还有更多的没有:没有光鲜、时髦的装束,没有渊博的知识和谈吐自如的口才,没有一口不带口音的省城话;没有出手大方的花钱实力;可能也没有一副让女孩子一见倾心的身材……
  
总之,男孩在这个学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六朝古都的省会也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他的内心一定很郁闷。他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郁闷的对象。包括他的父母。他们不过是小生意人,他们只关心每天进回的菜是否卖完了,今天是挣了,还是赔了。他们认为他们托了很多关系,花了很多钱(那要他们卖多少天菜才能赚回来啊?),总算把孩子从小地方的学校转到大地方了,他们终于对得起孩子了。现在是孩子要懂事发奋学习的时候了……
  
男孩的心一天比一天趋冷,上学的那段路对孩子而言一天比一天漫长,促进他走进学校、走进教室的理由一天比一天少。等到有一天,一个偶发事件发生,终于浇到了孩子淤积心中的那个块垒,逃学的决定就会义无反顾地产生。
  
当然,我们也理解这对农民工家长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但是如何让孩子早―天重返校园,这是一个并不太轻松的话题。
  
我们认为,家长还是要首先从检讨自己开始。毕竟多少年以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了。包括把孩子接到西安来之后,父母依然没有打算走进孩子的心里。孩子“逃学”在潜意识里还有另一层解释:他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不仅关注他的吃喝拉撒睡,也要关心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家长甚至可以把这理解为孩子向成年人伸出的一双“求援”的手。在这样一个时刻,家长再不可以粗心大意,或漠然置之。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打开孩子的心扉。
  
第二步就是倾听,听孩子讲他内心的感受,讲他选择逃学的原因。在倾听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像过去那样,动辄大发雷霆,甚至骂一声“不争气的兔崽子,”抓起手边的东西,砸向孩子。而是要站到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实是关心他的,是热爱他,是理解他的。
  
第三步是要听孩子下一步的打算。多数“逃学”的孩子对于逃学后的"怎么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打算,这种孩子的情况相对单纯,他们选择“逃避”,仅仅是因为“不适应”、“不舒服”,“逃避”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样的孩子在经过细心工作后,多数都能选择重返校园。像这个西安男孩的回答很可能是“大不了跟你们去做小买卖”。家长可以借这个机会,告诉孩子父母没有文化,选择做小买卖的辛酸和艰难,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打消孩子真去做“小买卖”的念头。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选择“逃学”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们往往有自己逃学后的具体打算,家长对待这种孩子的策略就需要因人而异了。如果是初中的孩子,那要无条件地说服孩子必须回到学校去。因为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完成学习,父母是负有法律责任的。如果是高中阶段的孩子,孩子确实不适应学习,去意已决,而且也有自己的去向规划,家长不一定非要和孩子憋到底。
  
我在上海讲课时曾经见过一个女孩,18岁了还在上高二。孩子告诉我,她就是高中一年级时选择辍学,并执意要去打工。父母虽然很生气,但还是放手让她出去,她在外面“晃”了一年,因为没有文凭,处处碰壁,意识到不学习还是不行,所以向父母提出重新返校学习。让她很感动的是,父母在同意她选择辍学时,又背着她在学校办了“休学”手续,理由是孩子生病,需要治疗和调养。这个英明的举措,为她能顺利返回学校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步是,如果孩子同意了重返学校,家长不要以为云散风清、万事大吉了。因为导致孩子“逃学”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消失。所以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搬掉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如果“石头”很多,那至少要搬掉最主要的“石头”。就西安这个男孩而言,最大的困扰还是在学习上,如果孩子的学科成绩哪怕有一门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孩子丟失的自信心就会找回来。所以,家长可以先从孩子最有优势的一门功课抓起,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计划,或送孩子到校外教育机构短期补习(前提是家庭财力能够承受),鼓励孩子一步一步走出困局,走向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