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茶文化
(2010-04-15 10:39:35)
标签:
茶道茶文化茶艺茶经陆羽康乐教育 |
分类: 心理學 |
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所谓茶道,简言之即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也就是说,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能在这开门七件事中占上一席位,足见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颇为重要的环节。自古至今,由平民百姓到帝皇将相,对茶的重视,从清代乾隆皇帝的一句「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维吾尔族人的「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及一些现代文人雅士的「中国人最爱品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便可见一斑。而中国人也最懂得饮茶的乐趣和神髓,正所谓:「客来敬茶,能融洽气氛;口干饮茶,能润喉生津;疲劳饮茶,能舒筋消累;暇时饮茶,能耳鼻生香;心烦饮茶;能静心清神;滞食饮茶,能能消食去腻。」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茶已发展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灿烂明珠---「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者,是指制茶、泡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者,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者,只是有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者,则是无精、无神矣!茶艺是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表形式;茶道则是精神、理论、规律与本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心灵才能体会到的。茶艺和茶道互相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
自古至今,历代的茶人都为茶文化作出了很多贡献;唐代中叶,「陆羽」更是穷一生对茶作出的研究及体验,写出了经典性的作品「茶经」,把茶文化带入一个历史性的高峰;亦因茶经的贡献,后人尊称陆羽为「茶圣」。在十卷的茶经之中,陆羽将茶的起源、产区、的分布、茶的制作及加工、茶的器具、烹茶的用水、品茶的方法、甚至茶的特性等等,作出了经典性的定位,对茶文化的流传,起乐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茶道,唐朝末年的刘贞亮就已明确提出「以茶可行德」,认为提倡饮茶可推行公德,提高个人修养,更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1)以茶散闷气,(2)以茶驱睡茶,(3)以茶养生气,(4)以茶除病气,(5)以茶利礼让,(6)以茶表敬意,(7)以茶尝滋味,(8)以茶养身体,(10)以茶可雅心,(10)以茶可行道。由此可见,在我国茶文化中,很早就奠下茶道的思想基础了。
经过历史不断的发展、改良,现代的茶学家庄晚芳教授,亦为茶德作出了新的界定,提出了「廉、美、和、敬」四字守则,把茶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称之为「中国茶德四字守则」。四字守则浅释如下:
「廉」俭育德,「美」中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
清茶一杯,茗品为主,共品美味,共赏清香,共聚友情,康乐长寿。
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 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清茶一杯,敬爱人民,助人为乐,器尽水甘。
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 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 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 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 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 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 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 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 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 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 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 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 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 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