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了,誰能幫他站起來?!」-如何培養孩子的挫
(2009-03-05 20:46:36)
标签:
教育家庭豆奶挫折输赢日本 |
分类: 親子教育 |
我们形容时下的七年级生为「草莓族」、「水蜜桃族」,意取他们如同草莓、水蜜桃般,轻碰就坏损、无法抗压、遇到挫折就逃避、甚至寻死的状态,令人相当担忧年轻人的适应力,更遑论指望他们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栋梁。
为人父母者更常叹息下一代挫折容忍力降低,管教时很两难,不想放纵孩子,却也不敢对孩子太严,怕孩子因此逃家,甚至想不开跳楼自杀了!
谈到「挫折容忍力降低」这个议题,可以从社会结构、现代科技生活、子女人数骤降等不同面向来探讨,但本文主要着重在,对父母而言,要如何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耐。
生命是谁的责任?
相较于西方的个人主义,讲求集体主义的华人社会,角色的设定与功能是为了符合群体的利益,这样的设计容易让我们倾向于「为别人而活」。当妈妈的,想到的是家人温饱了吗?不是自己吃饱没;当爸爸的,工作为的是养家糊口而非个人志趣,所以绝不允许失业;问及许多孩子为什么念书,经常可以得到一个荒谬却无奈的答案:「是爸妈叫我念的啊!」
这容易让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生命终究是自己的,没有人能为你负责,如同独自一人诞生,也终要独自一人离世,无人能代劳或左右。
然而当爸妈的,因着对孩子的照顾、疼惜与关爱,也就容易过度保护孩子、替孩子担责任。例如,早上孩子赖床,眼看着上课就快迟到了,妈妈替孩子很心急,拼命叫孩子,叫到自己生气;晚上放学孩子回家,只顾着看电视不写功课,妈妈也是不断叮咛孩子,最后还落被嫌唠叨的下场。
从表面上来说,这的确能让孩子把事情顺利完成,然而却阻碍了孩子为自己负责,甚至剥夺了他们体验挫折的机会。如果不叫他起床,他自然得去面对迟到被学校惩罚的后果;如果不叮咛他写功课,功课做不完他自然学习到先享乐后付出的痛苦。但因为爸妈的心疼,往往让他错过了为自己负责,反而养成孩子的骄纵,有时还责怪爸妈没有尽力把他叫醒!
生命其实是一种选择
选择了「要」同时也承担「不要」
会「选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挫折失败中学习到的;而选择也不意谓着我就能得到我「要」的,常常还伴随我「不要」的。
我家附近的早餐店贩卖着各种口味的儿童豆奶,为了增加他们的吸引力,经常和一组组五颜六色的玩具成对地封装起来,放置在角落的纸箱里。有一天,有个四五岁大的孩子尾随妈妈的脚步走了进来,直接就窝在箱子旁边,翻弄着里头的玩具与豆奶,看他蹲了许久,迟迟不肯离开,过一会儿,他终于把成对的豆奶与玩具拆开,原来,他磨蹭的原因是他想要的豆奶口味跟喜欢的玩具不成对,所以他决定把他们拆开,拿走他各自想要的部份,这样的举动真是相当聪明,不幸的是,老板发现了马上制止他,对着孩子的母亲埋怨这会使拆散的豆奶和玩具卖不出去,没几秒,眼看着孩子的泪就快飙出,老板只好心软,连忙把玩具和豆奶还给孩子说下不为例。
孰赢孰输?
记得台湾霹雳火的刘文聪有句很红的对白:「我不甲意输的感觉(台语)。」然而,现实人生中有可能只赢不输吗?只有喜乐没有哀愁吗?会有这样的情结,我们必须回过头来思考什么是赢?什么是输?甚至,输赢的判准由谁来订定?
有一次看到日本的综艺节目,一群国小高年级孩子们比赛三十人三十一脚,剩下的两支队伍是经过全日本淘汰出来最强的,要争夺冠军,最后的结果当然会还是有一方赢、一方输。输的那队并没有被镜头遗忘,画面上出现当输的那队所有人看见电子计分板,知道自己输了,却还来不及喘息的同时,大部份的孩子都忍不住狂哭了起来,一时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一旁带队的老师虽然很难过却没有责怪孩子,也没有安慰孩子「不要哭」,更没有咒骂对手的不是或裁判的不公,他反而用最大音量问孩子:「你们有没有尽力?」孩子们一齐答道:「有!」老师便对孩子们说:「大声哭一哭,你们已经尽力了,所以你们是最好的!」
这样的故事让我得以窥见日本人在输赢的背后,更重视「尽力」的价值观!因为不像输赢,「努力与否」是操之在我的,除了较能释怀以外,更是将输赢的判准拉回自己身上,而不以一时成败来论英雄,甚至走上自我毁灭一途。
乐观是因为懂得自我欣赏
我很喜欢我的画画老师陈璐茜对创作的态度,饶富人生哲学。她鼓励我们在画画时不要轻言放弃任何一张画纸,觉得画不好可以想办法去修改,涂涂迭迭的作品反而看起来更有重量、更有生命力,对她来说,每张作品「没有失败,只有未完成!」
不放弃并不意谓着要画得「完美」,而是尽自己当下的可能!这背后还反映另一重要的价值观,便是自我欣赏-接纳自己的限制并欣赏当时自己所能表达的样貌!
因为自我欣赏,对输赢就能有更开阔的想法;因为自我悦纳,就能对自己的各种情绪包括伤心生气都能欣然接受。乐观并不是掩饰有挫折的那一面,乐观也不是没有悲伤,而是喜欢自己、肯定自己,不会让外在的结果来决定自己这个人的内在价值,更不会压抑负面情绪来故作坚强。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一个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是因为有良好的自我概念,通常这样的人活得比较乐观,也比较健康,相对地,面对挫折便能以更宽广的心去接受与转化。
我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我花了这么长的篇幅谈一些理念,而未着眼于描述细节方法,其实是想提醒父母身教重于言教的概念,希望为人父母者也能反思自己对人生、对挫折、对输赢、对自我的想法与价值观,否则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无意识的便会将挫折的负面种子散播出去。
把责任与选择权还给孩子,并不意谓着家长就什么事都不必做,或是束手无策。在自我概念的研究里,我们发现到,一个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往往来自一个较能提供支持与鼓励的环境。
所以要协助孩子发展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第一步,父母要能对孩子遭受挫折时所引发生气或悲伤等负面情绪包容与接纳;接着才是透过引导,让孩子思索关于人生、挫折、输赢的议题,很重要的,父母并不是直接把价值观强灌给孩子,而是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透过跟孩子的互动与对话,让孩子体会到这些价值;最后,父母并非不能提供协助,而是要留意会不会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通常最好的协助是让孩子也得要自己使力。
以「一岁半的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在大哭」为例,你觉得下列哪一个父母的反应比较能让孩子学会乐观的面对挫折:
A.对孩子大叫:「喔,你怎么那么笨,赶快自己站起来!」
B.直接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并边安慰说「不哭、不哭,哭哭羞羞脸」。
C.不管他,当做没看见。
D.走到孩子的旁边,对他说:「宝宝好痛喔!来试着自己站起来!」并将手伸到孩子要花点力气才能构到的地方!
就上述反应而言,我自己比较喜欢D。因为A的反应是责备孩子,会让孩子自责、对自已有负面的价值感;而B的反应则是让孩子没有机会自己面对挫败,同时也压抑孩子哭的需求;C的反应则有可能变成漠视,让孩子觉得不被关爱与在乎;D的反应则试图传达懂得孩子的感受(好痛喔!),也鼓励孩子自己面对(自己站起来),更在行动上给予协助却不剥夺孩子自己的能力展现(把手伸到孩子要花点力气才能构到)。
动脑时间
其实,人生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如果当孩子真撞得头破血流时,当然是直接抱起来冲向医院啰;孩子也极有可能在父母鼓励他站起来时,继续大哭赖皮坐在地上。所以,这个例子只是试着说明如何能培养孩子挫折容忍力的基本法则,要如何运用就有赖父母自己的揣摩与思索。
下面再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基于培养父母自己面对困难的理念,我们不提供答案,但鼓励你可以找其它同样为人父母的朋友一起动脑讨论:「我们可以做什么?」
※三岁的孩子,跟邻居玩耍时抢不到玩具大哭或生气
※五岁的孩子,因为台风天停电不能看电视玩电动而闹情绪
※七岁的孩子,刚上小学第一次段考,考了个不及格的成绩回来
延伸电影
◎走出寂静:描述生活在一个父母失聪家庭长大的小女孩,如何面对父亲的反对学习黑管的过程。
◎十月的天空:描述在一个美国矿区长大的青少年,如何在别人不看好的情形下,坚持自己的火箭实验。
◎我的天才宝贝:描述一名单亲妈妈独自扶养一名有天赋异禀的孩子,孩子在被带去进行资优教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对孩子的情感与思索提供什么给孩子才是最好的。
◎有你真好:叙说一个都市单亲妈妈扶养长大的任性小孩,暑假被妈妈丢回给哑巴的外婆带,因不适应乡村生活而和外婆所发生的冲突与互动。
◎家有杰克:描述一名罹患老化症的小孩成长过程中,与妈妈和同学互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