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环境就没有问题孩子
(2009-03-04 16:29:15)
标签:
就业问题孩子遗书神经症死者教育 |
分类: 親子教育 |
青春期是引发神经症的时期,中考、高考是加重神经症的时期。
接二连三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真的让社会觉醒了吗?我看未必。尽管大学生已经成了自杀重灾群体,尽管大家都明白自杀事件还会继续发生,尽管长期以来神经症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尽管大学被称为人才的摇篮,但是,有关部门仍然没有出台切实有效,并长期稳固的针对性措施。或许是墙外不知墙内事,看上去教学依旧,对于学校来说,该怎么教还怎么教;对于民众来说,该怎么听还怎么听;对于学生来说,该怎么学还怎么学。
那怎么办?总不能他们死去咱也不活了吧?!该活还得活,但不能让类似的悲剧多次重演,要以此为鉴,防微杜渐,珍爱生命才是。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一想,假如跳楼自杀的学生是您的孩子,您会怎样想呢?这日子还怎么过呀?不吉利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去跟自己的孩子联系,可是,您对自己的孩子就那么有把握吗?您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大概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早已盖过了孩子的精神压力。
最近报导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自杀的新闻。 2006年10月31日上午9点40左右,一名男子从泉州市中营学院7层楼的学生公寓A幢坠下身亡。警方从死者身上搜出一封遗书,并查明死者为清华大学研究生,警方判断死者系自杀身亡。据遗书目击者称,死者在遗书中说,不愿意成为父母的拖累,他选择自杀。死者亲属称,自杀前死者曾患有抑郁症。
其父摇头叹息说:儿子是清华大学化工专业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本科也是在清华大学念的,7年前考上清华大学的时候,他曾经是全家人的骄傲。这孩子就是生性太内向,平常都不怎么和家里人说话。从小学开始,孩子就开始在外读书,经常住在姑妈家,自己又忙着干活,和孩子交流很少。但儿子很懂事,读书又好,基本都没让自己操过心。
一个成绩优秀、性格随和、“基本上没让自己操过心”并戴着中国头号名牌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光环的大学生,在父母养育、学校教育了近二十年后,就这样轻易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有人叹息:死书读得越多,心眼变得越窄。
还有一个男孩由于家长过分要求分数,逼得他从小就没白没黑地学习,结果十三岁上吊自杀了,写了一封遗书:“我要离开这个不让我喜欢的世界。”真是可悲!
2006年11月14日有报纸报导:一名少年留下遗书后,从东郊一家属院内16层高的住宅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少年的遗书写在一个小册子上,是用黑色水彩笔写的,大约有100字,里边第一句话就是:“我终于自由了。”其中还写到他的父亲经常打他,而妈妈对他很好等事情。他走了,留下人们一片叹息声,一位大妈摇着头说:“这么年轻的孩子,有什么事想不开的,真是太可惜了。”
每当这样的事情报导后,马上出来一大堆“专家论”:
专家认为:关心大学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专家分析: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
专家提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
专家强调: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
专家建议:全社会要提倡关注生命本身的意义,不要让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疏离感妨碍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倾听。正视“自杀”问题,而不是把非正常死亡加以掩盖,让厌世者能够及时得到与社会的接近、倾听与帮助。
专家要求:及时加强心理引导和职业规划。目前,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过程,但是学校从事就业指导和心理培训的老师太少,学生太多,不能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指导。
那小学生、中学生跳楼怎么办呢?不让他们爬楼?还是改楼房为平房?
这一连串的专家论除了表现出专家的风度之外,就看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可是,当前已经不允许只治标不治本了,后边还有大量的学生要踏入高校门槛,会不会出现前赴后继?会不会形成跳楼惯性?这才是需要决策者和专家们沉思的吧!
咱们先不管自杀的学生是忧郁症、强迫症、学习压力还是觅职困难,总之,自杀是有原因的,您可能认为原因就摆在面前了:心理症结嘛。
是的,这只是表面现象。孩子下生的时候并没有带着这些症结呀!后天症结是谁给造成的呢?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反而心胸狭窄了?为什么近视眼现象如此普遍?难道年龄会带来压抑?孩子来到世上是没有观念的,即使到了十七、八岁,观念也未必成熟,他们的观念是谁给的?出现自杀现象的原因很显然是教育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的培养,学校的教育,都对孩子的灵魂形成了巨大的制约,使得本来活泼开朗的性格受到了压抑,就像一棵花盆里被强扭着枝子的梅花,既要成长,又要经受外力的折磨,当折磨的力量大于生长的动力时,梅花只有死亡了。
因此得出结论:封闭加高压是崩裂前的准备。
那么,自残现象的根本根源是什么?是没有生命的主权,失去了灵魂的自由,一切都是服从。
活着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一种本能。好死还不如赖活着,活着需要勇气,死更需要勇气,多数人能选择活下去,但很少有人有勇气选择死,而这些大学生们毅然决然地走上死亡之路,可想而知,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是多么痛苦!多么无助!多么无奈!多么可怜!这些痛苦是自生的吗?不是。是家庭、是学校、是社会带来的,因为一个没有观念、轻松自在的灵魂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长大的;这些无奈是否说明孩子的弱智?也不是。是家庭培养扭曲了他们的心灵,是教育方式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是社会环境催眠了他们的意识分辩能力。
这些人的死亡行为不是选择的,而是一种下意识行为。那就像一种失恋的感觉,明知道离开你的人比不了正在追求你的人,可就是改变不了内心的感觉。它也像出门转向一样,明明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出来,可感觉就是在北边,用力地想也调不过来。
那些自杀的大学生不是有勇气,而是被逼到了痛苦的极限,已经封闭的狭隘思想中,除了压抑之外还是压抑。常人可能觉得他们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其实不是这样的,长期的单调生活已经把他们深入催眠,周围一切在大脑中都相当淡漠,只有习惯的一条路子,这条路越走越窄,走到头就是悬崖。假如他们的思想稍微还有一点开放的地方,心中还有选择余地的话,那么,他们是不会选择死亡的。因而,他们的死不是选择的,而是唯一的。
更可悲的是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居然极端麻木,可见家长的愚昧和思想的禁锢程度。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多次在网上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反复倾诉自己的内心痛苦,当时我们告诉他,要想孩子心理没病,家长的心理先健康,目的是要求家长陪同。这件事居然半年没有跟家长商量通,家长那粗暴简单的认识都让你理解不了:“能吃能喝的,哪来的病呢?”家长都在为孩子好,到头来却害了孩子也不知道啊!
物凡善用,必成良器,所以说,孩子是无辜的,先有问题环境,后有问题孩子。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只要知道怎样转的向就知道怎样转回来。转向是意识和心灵错位,是感觉的惯性带来的麻烦,所以,只要不再被强迫,放下六觉(眼耳鼻舌身意)的惯性(有的孩子离开学习就感觉受不了,但却又因为学习而病,这看上去像是自愿的,其实是已经形成了心理惯性),还生命于自然,就会不治自愈。